【我苏人物】如皋籍女科学家朱美芳:我以家乡为荣

2017年08月11日 15:24:53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175月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后,女科学家朱美芳又入围了中国科学院81日公布的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身为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她以柔美与智慧并存的形象,逐渐从神秘的实验室走进公众视野。

  父母支持,勤勉考入大学

  朱美芳1965年生于江苏如皋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生活条件十分清苦。但在曾是乡村教师的父亲和通情达理的母亲的支持下,她成了少数几个能够读书的农村女孩之一。

  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朱美芳分外珍惜。1982年,朱美芳考进石庄高中,后来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原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从农村走出来的她,连高考志愿也是由老师集体决定的。

  当时我的分数其实可以上更好的学校,志愿填的是华东纺织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老师们都建议我填纺织类的院校,因为我是女孩,再加上南通是纺织业的发源地,纺织业可能更适合我。那时候的她并没有什么宏伟的理想,只是想努力读书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可以照顾家里。

  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

  大学生活改变了朱美芳的命运。刚到上海,我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幸好有师兄师姐热心帮助我,让我慢慢融入大学生活。朱美芳回忆起在上海的生活,感慨万千。我在上海生活至今已经33年了,从家乡如皋走出来,到如今在上海定居,可以说我的世界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告别了刚到大城市的胆怯与羞涩,朱美芳自信了许多,在学习过程中,她渐渐对材料科学产生了研究兴趣。

  尊师引导,走上科研道路

  读研期间,朱美芳跟随导师孙桐教授,在实验室研究高分子材料。孙桐教授在高分子流变学、纤维结构与性能等理论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曾在原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留学,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研究的都是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课题,这让朱美芳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开阔了她的视野。

  毕业后,朱美芳留校任教,从兼职辅导员,到副教授、教授,再到系主任、副院长,直至现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深入纤维行业20多年。当初她对纤维材料的懵懂认知,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纤维已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从航天器、导弹、飞机、高铁、汽车等高精尖装备,到衣服、帽子、袜子、手套等日常生活物品无一离得开纤维。纤维材料是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的保证,也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先导。”朱美芳说。

  朱美芳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身教善行,接地气地搞科研

  作为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的掌门人,朱美芳为东华大学材料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倾注了激情与智慧。

  推崇做接地气的科研是她一直秉持的理念,曾经的朱美芳,白天在纤维生产车间给员工讲课,晚上在职工宿舍过道上打地铺,经常出现在生产车间让她学会了许多一线操作工艺。而朱美芳也把这样的理念传承给了她的学生,我总跟学生说实验是做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我们要做实践的科研,所以我喜欢把学生往生产车间

  与此同时,她特别注重学术团队的建立,现已形成由材料、化学、环境、化工、纺织、机械等学科的学者联合组成的科研团队。在老一辈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课题小组勤奋努力,开拓创新,在通用聚丙烯纤维材料的功能化和高品质化、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成纤技术、生物可降解与智能相变等纤维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用她研制的新型纤维制成的衣服有望拥有许多特殊功能。

  学有所成,尽心奉献家乡

  潜心科研的同时,朱美芳一直牵挂着家乡的发展。以前苏通大桥没开通的时候,她一年只能回来一两次,如今交通越来越方便,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回如皋看看。她说:从我身上可以看到知识对一个人的重新塑造,我是一个受益者,我要用我的工作来回报社会,去影响更多的人。

  苏通大桥夜景

  作为一个如皋人,朱美芳坦言,这些年家乡跨越式发展的喜人成绩,让她感到无比骄傲,她以家乡为荣。据了解,朱美芳被聘请为如皋市经济社会发展高级顾问,并代表东华大学与如皋市九鼎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每每有合作机会,我优先考虑的都是来自家乡如皋的项目,总想尽自己的力量来回报家乡。

  来源: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我苏网整理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