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人物】缪昌文:创造混凝土100年不开裂的奇迹

2017年08月10日 14:56:58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混凝土开裂是国内外一直难以攻破的巨大难题。三十年来,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混凝土抗裂技术研究,通过一个个突破、一代代升级,终于实现了混凝土一百年以上不开裂的奇迹,使一系列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技术领先于国际同行。

  报考“冷门专业”,找到一生热爱的事业

  缪昌文1957年出生于江苏省姜堰市大伦镇,祖父与父亲都是老师,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缪昌文读书分外刻苦,高中时学习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后因文革中断求学之路,1977年高考恢复时,他已回乡参加劳动近四年。

  留给他的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来温习书目,缪昌文对上榜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上大学是多么宝贵的机会,20岁的他左思右想,决定给自己报一个冷门的专业。他心想,报考的人少,自己的机会就多些。

  次年年初,缪昌文如愿以偿地被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录取了。他选择填报的冷门专业叫建筑材料及制品

  多年以后,回想起当年的选择,缪昌文说:原本是为了增加录取几率,没想到,却让我入对了行,找到了一生热爱的事业。

  如今的缪昌文早已是建筑材料领域的专家,有着令人称羡的荣誉与成就,而这一切都是从当初填报志愿时的那个选择开始的。

  解决混凝土开裂的世界难题

  混凝土在生活中极为常见,盖房子、修水泥路、建工程,都离不开这一建筑材料。但是,作为常用的建筑材料,混凝土有一个极为恼人的通病——容易开裂。这是影响建筑安全的杀手

  19847月,经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被调至专业更为对口的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建科院),缪昌文开始了驯服混凝土的历程。

  1994年缪昌文主持研制的JK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补剂投入市场,使水泥路修补的时间缩短到短短几个小时,比如在武汉天河机场,只用了四个小时,波音飞机又重新在路面上走了。这一系列修补剂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国外对混凝土外加剂的认知禁区,也使我国以节能环保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替代了长期以来的进口产品。

  除了JK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补剂,当年,共有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项目在缪昌文的主持下完成。而近年来,建科院的科研成果更在几十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中得以应用。南京长江二桥、南京地铁工程、山西引黄工程、广西龙滩水电站、苏通大桥、青藏铁路等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中都有缪昌文和团队提供的混凝土技术支撑。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缪昌文逐渐将研发重点转移到混凝土微结构调控和混凝土耐久性的提升技术上。

  提升耐久性就是要使混凝土达到长寿命、高耐久。举例来说,过去使用寿命在60年、70年左右的混凝土,按照工程规范要求,可能需要达到一百年以上的使用寿命。缪昌文说,如果混凝土开裂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混凝土使用寿命不达标,过上几十年后,今天的建筑就是明天的垃圾。

  “我们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财富,还是留下负担?”缪昌文这样问建科院的科研团队。

  从原理出发,缪昌文带领团队深入探究混凝土开裂的原因。从研究混凝土初期的收缩变形、混凝土的微结构到综合考虑影响混凝土开裂的环境因素、材料因素、结构因素,缪昌文和团队制定出了满足混凝土不开裂条件的参数。

  三峡大坝三期工程建设中

  这项科研成果被应用于2004年的三峡大坝三期工程的建设中。在这项工程中,建科院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外加剂,控制水泥水化历程和阶段水化热量,提高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从2006年完工至今,600万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未发现裂缝。被誉为三峡大坝总设计师的潘家铮院士曾对此作出评价:这是世界建坝史上的奇迹。

  院士董事长创新创业“挑大梁”

  除了潜心研究科研,缪昌文也很关心科研成果的转化。90年代,建科院大多数的科研成果都被技术转让给了企业。一些乡镇企业买断专利之后,不肯严格执行规定的标准,制造的产品偷工减料,缪昌文心中很不是滋味。

  20025月,缪昌文迈出了让人惊讶的一步,走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作为建科院院长的他引领全体职工率先改制,全院上下出资买断全部国有资产,由过去的政府财政差额拨款的全民事业单位改制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自担的股份制民营科技型企业。

  建科院像铁盒被掀开了盖子,缪昌文说,以前大家觉得事业单位旱涝保收,没什么工作积极性。转为民营企业,大家的意识观念都转变了,加上企业制定了许多政策来鼓励员工创造业绩,公司成立的当年就实现了1.8亿元的产值。

  缪昌文带领全体职工从事业体制的“避风港”里迅速走出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风击浪。如今,企业已成为拥有11个子公司,年产值超过30亿元,集科研开发、技术服务、新材料研发及生产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内建设系统规模最大的省级科研开发机构。

  在新的企业发展形势下,缪昌文又发起了用孵化器来支持小微企业自主创新的尝试。目前,缪昌文和团队已扶持了约三十家企业进驻孵化器项目,并为这些企业负担了多项开支。

  孵化器在近期尚未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缪昌文仍然觉得很值得,他说:至少我们为科研人员搭建了一个成果转化的平台。投入几千万来做这件事是应该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本身就应该回报社会。

  来源:央视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江苏,我苏网综合整理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