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这五年南通海门交通蝶变:互联互通,重塑内畅外联“新格局”

2023年12月23日 15:26:45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直以来,海门在南通乃至整个长三角城市群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东临黄海,南依长江,是中国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T”字型的结合点,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享有“江海门户通天下”美誉。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这5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5年;是长三角城市群激荡出经济强音的5年;也是海门“断点”消融,基建联通、交通蝶变的5年。

  5年来,海门围绕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门户目标,着力构建内畅外联、集约高效、便捷公平、智慧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重大战略工程全面起势,江港、海港、空港叠加赋能的海门正加速成为长三角北翼最具影响力的交通新枢纽,全面跨越时空距离、产业层次和行政边界,加速融入沪苏“同城圈”“经济圈”“生活圈”。

  锚定“好通”新景

  交通枢纽体系建设实现突破

  11月18日,家住复三新村的沈丽娟带孩子前往上海观看国际童书展,早上8:12分,从海门火车站乘上C464次列车,两个半小时后,她已经抵达位于上海世博展览馆的展会现场。“之前去上海都是开车,苏通大桥经常堵车,不是很方便。现在出行乘坐动车,省时省力,而且基本上你想去任何地方都可以在南通或者上海换乘。这几年海门的轨道交通变化真的太大了。”沈丽娟说。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海门瞄准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目标,推动交通格局由单一体系型、基本通达型向综合枢纽型、集成运输型转变。

  2019年1月5日,随着K8501次列车缓缓驶进海门火车站,宁启铁路海门段开通,海门正式开启轨道交通新时代。

  2019年9月28日,海门区境内第二条高速公路海启高速建成通车,进一步拉近了海门沿海与上海浦东以及苏中、苏北地区间的距离。

  2019年10月11日,海门迎来复兴号动车“绿巨人”,市民乘坐动车可直达南京,结束海门无动车历史。

  2020年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开通,而宁启铁路与沪苏通铁路连接后,海门开行动车直达上海,通过在南通换乘可以“无缝对接”浙皖多地,海门与长三角各城市间联系及对外交流合作日益便利。

  2022年9月28日,沪渝蓉高铁(北沿江高铁)江苏段全线开工,海门正式纳入国家高铁发展网络。北沿江高铁在海门境内线路长约40公里,设海门北站,位于三星镇汇通村,为地下高铁站,规划集沪渝蓉高铁、如通苏湖城际、沪通城际、机场快线、地铁于一体,同时通过GTC连接南通新机场,形成空铁联运、站城一体、快速高效送站枢纽。“坐着高铁去远方”的梦想照进现实。

  今年年初,疏港铁路一期工程顺利通过初步验收。疏港铁路是国家“推动长江干线港口铁水联运设施联通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可利用铁路打通南通港通海港区进港“最后一公里”、实现水铁零距离换装与无缝衔接。

  连日来,南通绕城高速海门段的主线收费站及配套房屋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两处收费站预计年内完工。南通绕城海门至通州段是南通市高速公路网规划“一环通苏南、二环接浦西、三环连浦东”中的“二环”高速,通车后,将成为海门对外快速路网的重要通道。

  百年跨江梦终绽放

  “长江第一隧”建设正酣

  得益于纵贯南北的铁路大动脉,海门人在家门口感受坐动车跨江的畅快已成为日常,而海门儿女的“好通梦”远不止于此。

  登上开发区江海大厦18楼观景平台,眺望长江,一江之隔的大片绿洲近在咫尺,那便是上海崇明岛。海门和上海,一衣带水,隔江相望,但是受长江天堑阻隔,上海近在眼前似乎又远在天边。100多年前,海门青龙港至上海十六铺码头航线的开通,为海门打开了新世界。本世纪以来,虽然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相继建成通车,但拥堵和绕路,始终是海门人出行的羁绊。海门人心中有一个长久未解的“心结”——家门口何时才能拥有一条过江通道?

  2022年5月18日,海太长江隧道地方配套工程正式动工,一条世界级的过江隧道进入实质性施工筹备阶段,这也让海门拥有第一条跨江通道的梦想终于成真。同年9月7日,海太长江隧道开工,江海儿女翘首以盼的过江通道落槌定音,海门迎来了与上海、苏南从“一江两岸”向“同城时代”加快迈进的重要时刻。2023年12月,海太长江隧道(公路部分)工程项目HT-A4标左线首环管片试生产正式启动,标志着海太长江隧道管片预制工程进入实质性生产阶段,为后期隧道盾构掘进吹响了号角。

  海太长江隧道是我国2025年前重点建设的公铁复合过江通道,起自海门区沪陕高速,终于太仓市沪武高速,全长约39.2千米,其中过江隧道长约11.2千米。作为公铁两用过江交通工程,海太长江隧道是通常高速、如通苏湖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通“八龙过江”格局中的第五条通道。

  放眼“棋盘”更大的环沪城市群,海太长江隧道让海门这枚“棋子”活力更充沛。

  “历经‘轮渡时代’‘桥港时代’,随着海太长江隧道等交通工程的实施,海门迈入和上海、苏南的‘同城时代’,未来从海门出发,10分钟跨过长江,半小时抵达上海市中心,40分钟直达苏南主要城市;北沿江高铁穿越崇明岛过江与上海连接,成为串联起中西部地区经海门直达上海的沿江大动脉。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将构建起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体系,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大都市卫星城正在海门变成现实图景。”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打开发展大格局

  跨江融合“动脉效应”凸显

  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重大交通工程还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但无数双期盼的眼睛已经投向海门。“风口”之下,跨江融合凸显出的交通“动脉效应”愈发明显。

  长江对岸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这些宏大建筑的重要钢结构部件,均来自距海太长江隧道仅5公里的上海建工(江苏)钢结构有限公司。这家11年前从上海跨江落户海门的国有企业,对跨越长江有着更强烈的期盼。“待海太长江隧道正式通车,企业到上海的跨江距离可减少40公里,物流成本节约20%,管理成本下降25%。同时,高层次人才瓶颈也会迎刃而解,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落户,方便企业加强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的进一步合作,加大智能模块的研发力度,实现转型升级。”公司总经理章荣辉介绍。

  随着海门“好通”的磁场效应不断释放,越来越多的大项目看中海门发展的“机遇风口”。海门在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和与上海、苏州同频共振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上海和苏州等驻外分局,围绕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领域招商。近年来,落地海门的重大项目70%以上来自苏南和上海,艾郎风电、航天新材料、皓晶玻璃等被列入省、市级重大项目,海门正成为上海、苏南企业战略性布局和升级型搬迁等优质资本落子的第一选择。

  当前,海门抢抓北沿江高铁、通州湾新出海口等重大交通枢纽建设机遇,打造“全域构环路、高架连高速、畅达通沪苏”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构建以1个空铁枢纽为龙头、2条城际铁路为核心、3个过江通道为支撑、“两横两纵”高速为依托的立体式交通枢纽格局。同时重点实施“外畅、内联”工程。到目前为止,“外畅”的洋吕铁路1标先导段成功运行,届时将与疏港铁路形成区域货运循环,一同并入国家货运铁路大循环;绕城高速计划明年建成通车。“内联”的“八横十纵”骨干公路网基本建成,城市路网格局显著扩大。同时,境内江海河联运体系初具规模,全区347.99公里航道、137个生产用码头泊位,为大宗原材料和商品的运输提供了更具优势、更为有利的运输方式。“江海河”互联互通、“公铁水”多式联运、“海陆空”协同发展的“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已见雏形。

  (来源:海门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高予宸)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