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邱雷教授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邱雷主要从事飞行器结构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的研究,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仿生技术,把传感器装在飞机结构上,让飞机也能拥有像人一般的"神经网络",从而自我感知身上的毛病,减少不必要的修护,保障飞机飞行安全、延长服役时间。
将定期维护优化为视情维护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邱雷带领学生进行模拟飞机机翼撞击试验。机翼遭受重物撞击的一瞬间,机翼装备的飞行器结构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立刻记录下撞击位置、是否有损伤等信息,反馈给终端。
“通过我们的技术能知道损伤有多大,可以去预测飞机结构未来的健康状态发展、发生规律,这样可以对飞机的状态做一个预测,由以往定期维护,逐渐过渡到视情维护。”邱雷介绍。
飞机维护的传统方式是将飞机拆卸成零部件,逐一检查,不仅耗时费力,甚者延误战机和商机。上世纪90年代初,在"没钱、没人、没设备"的"三难"境地下,南航陶宝祺院士带领袁慎芳教授等学者率先开创了国内研究飞行器智能结构技术的先河,飞行器结构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2005年,邱雷加入了袁慎芳教授的团队,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研发了团队第一代导波集成结构健康监测扫查系统工程原理样机。
“我们在2005年、2006年重点围绕面向应用开发了软件和系统,正好赶上了2007年,有一个复合材料无人机重要盒段计划做强度试验,应该算是国内第一次真正把结构健康监测用到了真实的飞机部件结构上。”邱雷说。
创新技术应用于国产大飞机
通过这次机会,邱雷一方面验证了压电导波监测方法系统性能,另一方面把这项研究,从实验室带到实际飞机结构与工程上。那时起,团队扎根于我国飞行器重要试验和使用维护基地,开展大量重要型号部件和全机结构试验验证,在屡次失败后,终于在型号应用中实现了突破。
"飞机结构特别复杂,这个验证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我们再回过头来,优化我们方法原理的研究,优化我们的传感器、监测系统,再到实际飞机结构上去验证,这十几年就是这样反复迭代,重点做这个事。”邱雷说。
王世雷3年前跟着邱雷读博士,做飞机复合材料损伤监测优化实验,系统经历几次迭代,监测结果误差越来越小。
“按照邱老师对我们的指导,进一步考虑细节上的东西,损伤误差大概是在小于1厘米。”南航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博士生王世雷说。
目前,团队自主研发的系列导波结构监测系统已获得包括美国专利等40多项专利授权,已推广应用于20多个机构。我国现役飞机中,很多重要型号飞机的试验都使用了该技术。
“前面我们国家某型飞机做延寿,在飞机结构上发现了损伤,如果一下子全报废数量很多,对国防安全有影响,我们技术作为一个重要支撑,能够保证寿命延长。”邱雷说。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建华 谢健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