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科技创新瞄准“卡脖子”难题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022年07月21日 19:35:2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十年来,江苏高校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多领域进行前瞻性研究,助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021年10月14日,“羲和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拉开了我国空间探日的序幕。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是项目发起者,承担着卫星上科学应用系统的设计研发和运行等工作。“羲和号”卫星从2019年6月正式立项,到2021年10月发射升空,仅仅用了两年就完成了研制攻关。 

  “‘羲和号’卫星的数据量特别巨大,每天可以接收一个1Tb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科学化处理,才能产生可供太阳物理学家直接使用的科学数据,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科学与应用系统。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科学数据中心的软硬件建设,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数据的标定和发布。”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羲和号”卫星科学与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川说。

  “羲和号”卫星不仅能高质量地观测,还能为我国其它科学探测卫星探路,测试验证“双超平台”的技术指标和实际表现。“羲和号”卫星科学数据通过南京大学太阳科学数据中心进行国际共享,使得“羲和号”卫星科学产出最大化。

  “科学家要发展科学事业,必须要跟国家的重大需求结合起来。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真正既发展科学,又使国家的技术提高突破,特别是突破‘卡脖子’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羲和号”卫星科学总顾问、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方成表示。

  在紫金山实验室,东南大学科研团队首创光子太赫兹光纤一体融合的实时传输架构,打破了太赫兹通信系统实时传输世界记录,这项成果可以代替现有移动网络光纤实现快速部署,替换数据中心的巨量线缆,还可搭载卫星、无人机、飞艇等平台,实现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也为6G通讯寻找全新的突破方向。

  “太赫兹频段是无线通讯里面一个更高的频段,它比现有的5G无线通讯的频段,高出了两个量级,也就是大约100倍。它的优势是带宽非常宽,我们很容易把它做到一个T每秒,现在的移动通讯大概在几个G每秒,一个T大概就是1000个G。”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尤肖虎说。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校使命在肩。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容易呈现出“重产品生产,轻污染治理”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南京工业大学乔旭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嵌入临氧裂解过程的‘三废’治理与化学品生产耦合关键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获评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我们团队的攻克目标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精细化学品的源头绿色制造。我们通过技术入股成立高新技术企业,将我们的智能环保装备推向市场,在化工企业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南京工业大学2011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汤吉海告诉记者。

  十年来,江苏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科技创新支撑。推动高校在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制造科学等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助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发展。推动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为载人航天、南水北调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高校在能源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对深海、深空、极地方向的探索研究,为改善民生和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科学基础。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徐子敏表示,面向未来,江苏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创新型国家、省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沈一秀 谢健 编辑/蒋婕)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