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故事 | 长江漂来南京明城墙

2022年06月21日 10:54:5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长江航运源远流长, 从独木舟的出现,到木帆船产生,再到轮船业的兴起,已有约7000年的历史。公元14世纪中后期,朱元璋开始在应天府(今南京)“高筑墙”,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烧造城砖,向西南地区征求木材……这些建材通过长江航道源源不断运至南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南京明城墙是从长江上漂来的。  

  650余岁的南京城墙与新落成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古今辉映,这座旷世城垣是承载丰厚历史文化的世界级遗产景观,也是融入人民美好生活的长江文物与文化遗产。

古老的南京城墙与年轻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古今辉映

  公元14世纪中后期,朱元璋开始在应天府“高筑墙”,历时28年召集近百万工匠,构筑起“高坚甲于海内”的城防设施。

  建造南京城墙的建材,尤其是最大宗建材——数亿块城砖,它们是如何烧造出来的?是怎样运至南京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记者专访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基础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周源。

中华门段城墙倒映在南京城墙博物馆的玻璃幕墙中

  产地

  涵盖今天长江中下游5省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内,一个由700多块城砖组成的展厅,给人以极大的视觉震撼。

各方烧造的南京城墙城砖

  几乎每块城砖都有铭文,最初只模印烧造产地,如“建昌府”,明代建昌府在今天的江西省境内。

模印“建昌府”的城砖

  此后又增加各级工作人员的职务、姓名,最终形成九级责任制,如“南康府提调官通判赵斌、司吏游清,都昌县提调官主簿房秉正、司吏张伯行,总甲周民尚 、首甲熊福、小甲谭杰,窑匠黄永、造砖人夫谭杰”,含府州县各级官员、造砖管理人员和烧造工匠。

模印各级工作人员姓名、职务的城砖

  周源解释,这是中国古代质检制度之一——“物勒工名”责任制,源于春秋时期,意思是在器物上刻着铸造者的名字,方便问责,保证质量。而城砖上不断丰富的铭文,也显示了这一制度在明朝是逐步完善的,“如果官员对砖坯的质量把控不严,他是要被问责的,甚至可以犯死罪的”。

  除了见证城砖生产的严厉质检制度,根据铭文所显示的产地、各级工作人员的信息,探访原地,检索正史、方志、家谱等文献史料, 便能了解到每一块城砖的前世今生。相关研究认为,当时参与烧砖的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涵盖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5省。“朱元璋是在南方崛起、向北统一全国的,当时就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长江中下游这些省份,让他们来烧砖,参与国家级的重大工程。” 周源说。

  

  顺长江而下到达南京

  砖窑多依水而建,既方便制砖,又利于运输。烧制好的城砖从长江中下游的各地砖窑,源源不断通过河流、湖泊等大小水系,运至长江,顺流而下到达南京。

  周源说,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又开创了“砖票”制度,“你从长江来的船只,你只要经过南京,你都必须带城砖,你船大一点,你就多带一点;船小一点,你就少带一点,然后就给你一个证明,证明你运砖过来了,然后你凭着这个证明,你才能回去,当地政府如果发现你没有砖票的话,可能要给你治罪” 

  通过“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验收标准后,构筑起一座集四重城墙(含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与长江天险于一体的旷世城垣。

  当时城墙的规模有多大?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两个人背靠背骑马绕城而行,得花上一整天时间才能碰头。

  直到今天,拥有四重城垣的南京城墙虽然饱经沧桑,但仍然是当今世界上体量最大、真实性、完整性最好的都城城墙。

  根系

  发现南京城墙砖官窑遗址15处

  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发起的南京城墙寻根之旅,截至目前,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15处明代南京城墙砖官窑遗址,涉及江苏南京栖霞、安徽芜湖繁昌、江西抚州黎川、湖南岳阳君山、湖北武汉江夏等地。

来自江西抚州黎川的明代三烟道馒头窑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内,块头最大的文物是一座三烟道的馒头窑,这是2017年从江西抚州黎川“搬”来的,来自当地的明代南京城墙砖官窑遗址。此外还发现了洪武通宝、城砖、砖坯、铁叉等文物。

明代“洪武通宝”

  谈起当时的发现过程,周源记忆犹新:“我们在窑的边上发现了一枚铜钱,当释读出‘洪武通宝’的那一刻,就感觉到自己非常激动、幸福,因为我为这个窑找到了非常有力的一个证据;清理到快接近砖窑底部时,我们发现了城砖,当释读出‘建昌府’的时候,那就更激动了,建昌府就是明代黎川所在的一个府的位置。”

  不过,黎川窑址所发现的城砖铭文均只有产地,并没有进入九级责任制的阶段,周源认为,它应是最早一批烧造南京城砖的,很快由于种种原因突然停烧。

江苏南京栖霞官窑村明代南京城墙砖官窑遗址

  而江苏南京栖霞官窑村砖窑遗址则是成熟期代表,它的砖窑体量较大、结构复杂,出土了大量带有“应天府”、“上元县”等铭文的城砖,其中一扇窑门上还发现了“洪武六年”的铭文砖。 

其中一扇窑门上发现了“洪武六年”的铭文砖

  周源表示:“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因为在都城附近,它有一个示范的效应;另外这么多窑匠也需要培训,朱元璋要把他的统一标准,贯彻到整个长江中下游。”

  故事

  感知背后的人文温度

  寻根之旅期间,对当地的方志、族谱的检索,也丰富着背后的故事。

  为了防范官员利用本籍亲族关系徇私舞弊,朱元璋采取了“南人官北,北人官南”的人事政策。宛平县(今属北京)主簿刘赓于1372年前后,被调往繁昌县(今属安徽)任提调官主簿,主持烧制城砖,这位官员不仅恪尽职守完成任务,在设置砖窑时,特地避让了当地百姓的坟地和良田,广受好评,刘赓去世后,其子刘权继承其志。

模印有“繁昌县提调官主簿刘权”的城砖拓片

  在湖南岳阳,曾任总甲的石继先在当地非常有名,《岳阳市君山区志》载有他的生平事迹。“他在南京城墙工程结束以后,把烧砖技术留在当地,老百姓也非常感激他。”周源说。

《岳阳市君山区志》中总甲石继先的生平事迹

  长江是运输南京城墙数亿块城砖及其它建材的“高速公路”,南京城墙是长江沿线丰厚的文物与文化遗产。江城一体,共绘古今生辉的人文画卷。“南京城墙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它的根系在长江中下游5省,我们未来的话,也希望能够推动长江中下游5省的砖窑遗址的大保护,共同把我们南京城墙的根保护好。”周源说。

  我苏特稿  记者/高慧婧 摄像/谢自强 冯其坤 编辑/宋梦真 配音/张云鹤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