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进化论㉖ | 面对孩子“说谎”,你的反应很重要

2021年12月10日 09:54:5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不少家长一听到“说谎”二字就心生焦虑,担心这是不是意味着孩子“学坏”了。其实根据科学家研究证实,30%的孩子从两岁就开始“说谎”了,4岁时,80%以上会说谎,因此对孩子来说,“说谎”是一个普遍且正常的现象。

  既然如此,是否可以任由孩子“说谎”而不管呢?在采访中,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学前专业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徐虹告诉记者,孩子“说谎”有不同类型,家长需要学会判断,从而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徐虹,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学前专业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幼儿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社会教育、幼儿品性教育。

  一般情况下,孩子“说谎”大致可分成两类:

  第一种,无意识、不自觉的“说谎”。比如家长问孩子:你在幼儿园吃饭多吗?他可能会回答,我吃了好多饭!实际上可能他没有。这主要是源于幼儿想象力发展的一种特定时期的特定表现,他们会混淆想象和现实。这种情况会随着他们的年纪增长而逐渐消失。徐虹说:“适宜的教育对策是不要去特别关注他的这个行为,也没有必要纠正,只需要等待成长即可。”

  第二种,孩子出于人类“趋乐避苦”本能而有意识地“说谎”,这则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及时关注并加以引导。

  “这类‘说谎’有时与我们的教养过程、教养态度、教养方式有关系。”徐虹举例:当幼儿因为对社会规则不了解或自制力不够,而出现某个不适宜行为时,如果家长立刻给他一个惩罚,这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痛苦”, 由于自控力有限,下一次再出现类似不适宜行为时,孩子出于“趋乐避苦”本能,就可能会选择“说谎”这个快捷又方便的方式避免惩罚。长久发展下去,可能演化为为自己谋利而去采用撒谎作为手段。  

  这样的“说谎现象”如何应对?徐虹认为,家长首先得做到“慎用惩罚”——谨慎地使用惩罚,切勿轻易给惩戒。“有些家长会辩解,我没有惩罚孩子啊!” 可是所谓惩罚是形形色色的,并不是只有指责呵斥才是。比如你给孩子摆脸色,或者暗示、明示孩子做得很不好,甚至本来要给的奖励也取消了,这些都是惩罚。

  然而也有一些“苦”并非源自惩罚,而是自然出现的。比方说小朋友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的玩具,对方肯定会不开心,这个结果不是孩子期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苦”,所以孩子也可能会采用隐瞒的方式避开不良后果。  

  此时家长又该如何引导?第一步要做到态度平和。随后,再进行适宜的说理。徐虹用一个现实情境中的对话举例:“如果孩子说谎了,家长教育他:‘不能说谎’。孩子会问:‘为什么?’家长说:‘因为撒谎是不好的。’孩子问:‘为什么不好呢?’家长说:‘因为小朋友知道了会不跟你玩。’孩子会回答:‘我就撒谎,不让他知道。’这时,正确的回应是:‘不可能,别人一定会知道。’”

  徐虹指出,家长的说理要遵循“幼儿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意思就是说理内容和方式要根据孩子目前的道德认知水平来决定。“比如6岁之前的孩子,还处于一个需要靠外部因素来控制的水平,因而类似于‘你心里知道自己说谎会难受’这样的内部控制,是基本达不到说服效果的,你要告诉他‘别人一定会知道’。” 

  幼儿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说理完毕后,家长还要鼓励孩子可能出现的坦诚,并给他们一些时间进行思想斗争。

  “我曾亲眼看到一个成功案例:父亲在对孩子的说谎进行适宜的说理之后,继续说道:‘如果你能说实话,爸爸会非常高兴。你再想想,想好了以后告诉我。’那个小男生背过身去,小胸脯一起一伏,小拳头攥得紧紧的,正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几分钟后,他猛地把身子转过来,急促又果断地说:‘是的,我说谎了!’爸爸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好小子!’小男孩最终绽放出了轻松纯真的笑容。”

  长长养育路,我们陪你慢慢走。家有儿女的你,快把疑惑、焦虑写在留言区。在这里,专家、校长、育儿大咖都是你的后援团!

  想了解更多育儿经?速戳这里>>

  (记者/朱彤 摄像/沈子涵 设计/邵静娟 视频/宋梦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