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里的党史故事 | 谢觉哉《南泥湾纪行·早起》

2021年06月10日 15:18:4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点击收听▽


  1941至1942年,是中国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党中央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边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从党中央领导到普通战士,都积极投入生产。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帮助抗日军民战胜了困难,渡过了难关。1944年八九月间,“延安五老”之一、时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参议长的谢觉哉在南泥湾参观访问,写下《南泥湾纪行》组诗十二首,《早起》是其中之一。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的斗争形势日益严峻。国民党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并叫嚣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1939年2月,在困难刚刚露头的时候,毛泽东就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党中央再次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同年春,八路军第359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

  八路军第359旅在南泥湾垦荒

  位于延安城东南方向的南泥湾,满山遍野都是一片荒凉。王震提出“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的口号,上自旅长、下至勤务员、炊事员,一律参加生产劳动。

  大生产运动初期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尤为困难的是粮食不够吃,战士们时常去拾山货,挖野菜,找树皮,收野鸡蛋,扛枪打猎,下河摸鱼,来补充口粮。

  “陕北江南”南泥湾第一次种上了水稻

  每天,战士们天不亮就钻到泥土飞扬的田地里干活,收工时汗水泥土沾满全身,辨不清相貌。

  当年亲历南泥湾开荒的老八路同景飞这样说道:

  我们从延安出发,衣服上没有口袋,只能把裤腿卷起来装粮食,一人背两管粮。到南泥湾就在平地上砍出来一条沟,用树枝搭成帐篷,后半年才打了窑。一人一把撅头,手上磨起了泡,流脓水。过去我们开荒那会儿,南泥湾没有人烟。现在稻子长得这么高了,多好!

  日子虽苦,战士们却从未叫苦。由于人人都争着抢着干活,部队甚至不得不定出一条特殊的“劳动纪律”,要求“不能早到、不能迟退”。战士们辛勤的双手,改变着南泥湾的面貌,昔日荒草丛生的“烂泥湾”变成了富饶丰美的陕北“好江南”。

  开荒种地收获的南瓜

  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劳动。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对面的山沟里开垦了一块地,种上蔬菜,有空就去浇水、拔草,极大鼓舞了军民的生产热情;朱德和身边的秘书、警卫人员组成生产小组,在窑洞里架起纺车纺线,开垦出约3亩菜园。1943年,中央直属机关等举行纺线比赛,任弼时夺得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在这场大生产中,没有上级下级、将军士兵之分,每个人都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大生产运动是自力更生的一曲凯歌,它不仅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军民生活,还使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毛泽东为电影《南泥湾》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几十年过去了,南泥湾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符号,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靠我们自己。无论时代怎么变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永不过时!

(系列融媒体产品《红色诗词里的党史故事》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江苏广播、大蓝鲸App采写制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