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里的党史故事 | 艾青《黎明的通知》

2021年06月09日 15:42:0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点击收听▽


  抗战期间,诗人艾青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于1941年3月从重庆辗转来到延安。艾青欣喜地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延安带给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新社会新生活的坚定信念。1942年他创作的《黎明的通知》将“黎明”拟人化,以“黎明”的口吻热切地呼唤一切事物来迎接美好新世界的到来,热情讴歌了陕甘宁边区朝气蓬勃的美好生活,对民族未来充满期待。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了革命者向往的“圣地”。党中央及时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把发展抗日的革命文化运动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与国统区黑暗、压抑的气氛截然不同的是,延安到处欢声笑语、生机勃勃。诗人艾青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要从古老的中国看见新生,看见希望,那首先就要注意延安,如果在‘旧中国’有地方已经披上黎明的微光,那地方就该是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延安犹如灯塔,吸引了无数热血青年投奔而来。

  抗战时期的延安远景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这是很多革命青年历经千辛万苦也要到延安去的心声。诗人何其芳曾记录1938年初到延安的见闻:“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 据任弼时1943年12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抗战后来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有4万余人。大批青年到延安后,经过培养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又把革命的火种带到四面八方。

  《延安颂》的作曲郑律成、作词莫耶都是当时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他们于1938年创作的这首歌曲表达了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的强烈愿望和热爱延安的真挚情感,也是延安欣欣向荣景象的真实写照。

  为了培养干部,开展文化教育,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青年干部训练班、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一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先后创办起来,在延安各类文化团体纷纷成立,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独特氛围。

  冼星海组织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演唱《黄河大合唱》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艾青也受邀参加。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了革命文艺的重要性,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讲话大大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对文艺界的整风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农村、部队、工厂,创作了《白毛女》《兄妹开荒》《逼上梁山》《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为群众喜闻乐见。

  毛泽东、朱德等和参加文艺座谈会人员合影

  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诞生了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延安精神。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张衡:

  延安精神的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系列融媒体产品《红色诗词里的党史故事》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江苏广播、大蓝鲸App采写制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