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文物的前世今生人文历史研学课程

2021年04月07日 13:46:5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项目名称:文物的前世今生——南京博物院人文历史研学课程

  项目负责人:王维宇

  联系方式:17366206587

  一、内容说明

  1.课程内容及路线

  本课程选取炊具、饮具、灯具等日常用品,按照时间顺序,从材质、造型、流行原因等方面,讲述中国古代炊具、饮具、灯具等器物的演变历史。

  炊具:历史馆新石器时代展厅

  饮具:历史馆汉代-宋代展厅、特展馆陈设清宫展厅

  灯具:历史馆汉代展厅

  2.诠释角度

  从人工取火的发明到农耕文化出现,从茹毛饮血到煎炒烹炸,从羹饮脍炙到酿酒烹茶,从碗碟到杯壶,再到万家灯火……中国古代日用器具的发展兴衰,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侧影。南京博物院有大量藏品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包括炊具、饮具、灯具等在内的人们生存的必需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贯通古今,探索变化,热爱传统文化,激发未来创意。

  二、受众与时长

  1.年龄段(受众群体)

  13-15岁中学生

  2.项目时长

  4天共16课时(每天上午、下午各2课时)

  三、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

  了解古代炊具、饮具、灯具等器物的种类、功能、用法,探究文物背后的社会面貌、生产工艺和审美情趣。

  2.能力目标

  在活动中锻炼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并完成模拟实验或小组总结汇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古代炊具、饮具、灯具等器物的独具匠心之处,提高艺术审美水平,增加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项目过程设计

  一、主要流程

  1.导入主题

  2.基础知识讲解

  3.展厅探索

  4.分组实验

  5.成果展示

  二、项目要点分析思考

  本项目从日常生活用品切入,带领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分析和总结,对比古今,贯通古今。

  1.展示中国日常用具的发展演变脉络、代表性器形和文物,扩大深化学生们知识层面,其中代表器形的选取不局限于一地一馆;

  2.探究讨论各种器具的使用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参与、合作意识,提升综合素养,给与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激励引导自主探索;

  3.激发其对传统工艺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智慧的自豪感,从文物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作品,并在未来用传统美好生活,在美好生活中传承传统文化。

  三、案例分析

  《文物的前世今生——灯具》课程,从我们现代人每天都要用的照明工具入手,运用词源法、实物演示法、实验法等追溯灯具的发展历程。

  开始的时候,学生们都觉得古代的灯具,没有什么好了解的,“一点都不先进”、“他们都没有电,能有什么厉害”。这些都是学生在研学活动开始前的认知情况。

  研学老师通过这些对话掌握营前学生的认知情况,没有进行反驳或直接的解释,而是顺着孩子的现实情况说了下去,开启了整个课程,于是有了开头主题导入的对话如下:

  师:古时候确实没有电,这一点古人已经诚实地告诉了我们

  生:……有吗?

  师:想一想,“灯”,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生:“火”,加个“丁”!

  生:“火”字旁,古代没有电,用的是火!

  (自己发现了一点“秘密”的学生们,立刻变得很兴奋,活动由此进入第二阶段。)

  基础知识讲解:

  师:对的,这意味着古代的灯具跟火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实从火的利用到灯具的出现还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在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还没有灯这个字,只有“光”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字像什么形状呢?

  生:像一个火把?

  生:我觉得,像一个人跪着,手举着一个火把,火把高过头顶,正熊熊燃烧着。

  师:光在古代的意思就是古代提供照明的、由奴隶手举的火把。火把是早期人们用来照明的重要工具。但是还不能称为灯具。最重要的原因是火把不够安全。而且人们住的房子大多是木头、茅草建的,长期用火把照明挺危险的,弄不好一把火就把房子烧了。

  生:那最早灯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呢?

  师:这个咱们可以去展厅里开启探索之旅了,大家自己去找适合做灯具的文物吧!

  (学生在初步对话后,自己提出了问题,一步步向主题文物靠近,而出题文物的“出场”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把整个活动推进到了第三个阶段。)

  展厅探索阶段:

  每个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都可以选择自己觉得有道理的文物,都会认真观察可能的灯具,充分调动已有的认知说服自己说服别人。研学老师在整个过程中都不过多的介入,只在最后补充些知识。

  师:目前,灯具的起源时间还不能确定,但同学们刚才讲的,老师觉得都很有道理。老师手上有一件文物复制品(拿出陶豆),大家来看一下它投射在墙上的影子。

  生:好像……

  生:有点像“灯”字的右半部呀!

  师:《尔雅·释器》称“瓦豆谓之登”揭示了灯的形制最早是从豆演变而来的。在形制比较规整且复杂的灯具产生之前,曾经有一个时期人们借用豆、碗等生活器具作为灯具。人们偶然在生活中发现,在一种陶器里盛放一种物质,能点燃了照明。这种陶器叫做陶豆,上面像一个碗盘,中间是高柄,底下是圆形底座,本来是盛放食物的。现在再来看看“灯”这个字,是不是觉得亲切了很多?

  生:是的!终于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了。

  (至此,学生们通过文物对“灯”有了更好的理解,对中华汉字有了更深的喜爱。知道了古籍和文物是一种文字和实体的相互验证,并逐渐把这些转化为自身的认知方法。)

  师:那么可以在陶豆中燃烧的是什么物质呢?谁先被使用?谁是后来发现的呢?

  生:油、蜡烛、茅草……

  (学生们分组讨论的同时,研学老师分发实验材料包。此需有安保人员、灭火器在旁。事先说好注意事项。研学活动由此进入第四环节:分组实验。)

  中国的灯文化像浩瀚雄伟的长卷,《文物的前世今生——灯具》研学活动通过一件件文物,引导学生探索中国古人如何走向了光明的文明时代。从熊熊燃烧的火把到轻盈摇曳的烛光,不同时期的灯具都凝聚了先民们不凡的创造智慧。课程结束时,学生们通过感受不同时期灯具的燃料、材质和造型,了解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以及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民族智慧。

  ·项目评价

  课程各个部分都充分实现了最初的预定目标,其中:

  炊具课程把实体文物和成语典故相结合,让青少年不仅对文物有更多认识,对历史典故有更直观的了解,例如:“破釜沉舟”、“一言九鼎”等。

  灯具课程结合校本知识和学生认知,形成一个个小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答案,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收获了快乐。活动不仅在馆内进行,还定期走进校园,深受学生和老师的喜爱,更有一些学校举办了灯具模型比赛和展览。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