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少儿戏剧工坊教育戏剧人文历史系列课程

2021年04月07日 13:52:5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项目名称:少儿戏剧工坊——南京博物院教育戏剧人文历史系列课程

  项目负责人:顾婧

  联系方式:13913852984

  一、内容说明

  1.课程内容及路线

  2020年9月,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博物馆教育活动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根据博物馆环境、藏品、展览等,综合运用解说导览、专题讲座、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因此,当下的博物馆教育课程需要提供给“小观众”多元而融合的系列课程。博物馆教育戏剧是一门融合历史、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多领域的综合教育活动,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南京博物院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一院六馆六所”的组织结构,为青少年教育活动提供了强大的专业保障。南博少儿戏剧工坊,在南京博物院常设展览的构架之下,依据展陈的时间脉络,以不同时期的重点历史文物为抛锚点,精心策划了博物馆教育戏剧系列课程。课程从调研、开发到实施,从剧本撰写、表演设计到戏剧编排均为原创。从少年儿童是天生的“表演艺术家”切入,借由“教育戏剧”的教育方法,通过文物学习、表演体验,将文化旅游和博物馆资源相融合,“在学中游,在游中学”,让博物馆教育与游览体验有机结合,课程中加入了六朝博物馆、南京明故宫遗址等实地考察探究。让少年儿童掌握博物馆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孩子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云课堂”、“云分享”,“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在“少儿戏剧工坊”课程中成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之一。线上课程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让青少年儿童了解江苏古代文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体会古人的生活方式,增加民族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

  附:课程目录

  2.诠释角度

  南京博物院少儿戏剧工坊以“教育戏剧”为主旨,课程内容已覆盖《江苏古代文明》展各个时期的相关内容。旨在同步学校“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通过精致的道具准备,唯美的舞台设计,多样的表演手法,多维的感官冲击,吸引着孩子进入艺术殿堂,接受艺术熏陶。对孩子来说,一次课程体验就是一次审美的旅程。

  教育人员结合“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的原则,顺应儿童“爱表演”的天性,通过教育戏剧的方法与戏剧元素的应用,让孩子们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博物馆学习的目的。使博物馆少儿戏剧教育课程更具全面性、针对性、趣味性。

  二、受众与时长

  1.年龄段

  授课年段:小学生 (6-12岁)

  2.项目时长

  每一个单次课程(半天4课时)

  每一个系列主题下3-4个课程(4天进阶课程33课时)

  七个系列主题共计:231课时

  三、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

  ①探究《江苏古代文明》展中各个时期的文物,了解每件文物和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②认识不同时期长江流域江苏先民的社会发展、手工艺生产、审美特点和生活状态等。

  ③理解各时期与文物相关的成语故事:茹毛饮血、钻燧取火、耕稼陶渔、刻舟求剑、卖李钻核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展厅及游学的参观学习,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提炼的能力。 

  ②通过“你问我答”的环节,提升学生即兴发表意见、阐述观点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性思考与辩证思考的能力。

  ③通过戏剧故事的表演,锻炼学生的肢体表现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构建舞台自信心,激发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具有江苏鲜明特色的“国宝级文物”的赏析,结合地域文明特色,激发孩子们的文化自信,让他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

  ②通过舞台教育戏剧的表演,培养孩子与人沟通、团队协调的能力,并且懂得相互帮助、相互照顾、相互欣赏。

  ③通过文物里成语故事,区别褒义词和贬义词,引导少儿明辨是非、趋善避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项目过程设计

  一、主要流程

  以《睿智的原始人》系列课程中《小陶块 大智慧》为例:

  1、导入主题【教师提问】小朋友们钓过鱼吗?无论是成功的,大家都有过哪些印象深刻的钓鱼故事。【预期效果】小朋友或多或少都有些钓鱼的经历,通过这样一个熟悉的话题可以形成一个共同的兴趣点;也为后续课程中的“鱼米之乡”主题的推进和小组合作打下基础。【教师提问】小朋友的钓鱼经历还真是丰富多彩呀!其实很久很久以前在江苏生活的祖先们就非常喜欢吃鱼吃稻米,江苏由此有个好听的名字,4个字?【预期效果】可能有儿童知道“蘇”这个繁体字,知道“鱼米之乡”的含义。【设计意图】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历引出课程主题,拉近学生与古代历史、老师以及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

  2、展厅探索【教师提问】古代的人是怎么捉到一条鱼的呢?他们使用过哪些“捉鱼工具”呢?请同学们带着记录手册到展厅里找到你们心目中的“捉鱼工具”。【预期效果】儿童们都会根据自己的钓鱼经历去展厅里选择他们认为的古人的“捉鱼工具”。【设计意图】课程的“探索”环节。不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让儿童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认真地观察很多件文物,为后面的观点分组组织语言。“发现、探究、展示、讨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认知,不同的选择,无关对错,只为构建新的认知做铺垫。

  3、观点分组【教师提问】请介绍一下自己心仪的“捉鱼工具”。认可这种观点的同学请站到队伍后面;不认可的同学,请说说你们的想法。【预期效果】同学们会根据对文物的观察,把文物的一些特点和他们猜想的用途表述出来,“说服”大家:这才是当时的捕鱼工具! 【设计意图】此环节作为课程的主题内容,促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善于表达的同学站起来表达,不善于的表达的同学也可以通过选择队伍的方式参与进来,不同的同学形成不同的观点小队,为后面的表演分组打基础。

  4、分组表演【设计意图】此环节对标新课标中对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归纳总结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发挥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完成剧本和角色分配,通力协作再现他们心目中的古人捉鱼的场景。

  二、项目要点分析思考

  以《睿智的原始人》系列课程中《小陶块 大智慧》为例:

  整个流程分为“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三大环节。所有环节都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关注关键问题的把控。

  “表演前”的环节主要在展厅中进行,让孩子们通过感官,主动发现和探究相关文物,给予每个孩子充分的表达机会,最后将问题抛锚在古人是如何捕鱼的。

  “表演中”的环节从“我认为的捕鱼工具”的问题探讨生发开始;一轮讨论结束后,观点比较一致的儿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第二轮讨论,创编本小组的台词;有了“剧本”初稿的小组,到老师处,进行预演,老师给出细节方面的指导。

  “表演后”的环节,根据分组讨论结果可以分为若干种情况。

  情境一:用树枝做成鱼叉进行捕鱼。

  情境二:用“已有经验”,利用石头砸鱼后徒手捕鱼。

  情境三:用渔网捞鱼,为了让渔网快速下沉,在网上固定了陶制网坠。

  三、案例分析

  以《睿智的原始人》系列课程中《小陶块 大智慧》为例:

  戏剧是凝炼的、立体的、鲜明的。青少年儿童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而非生搬硬套式的死记硬背。老师将戏剧元素与教育内容相结合,让儿童沉浸其中,例如根据如何捕鱼编创了儿童剧《小陶块 大智慧》片段:

  原始人1:  你们在干什么 ? 

  原始人2: 嘘~

  原始人1: 嘘什么?

  原始人3: 轻点,鱼都给你们吓跑了。 

  原始人4: 哪里有鱼?

  原始人3: 那不是吗?

  原始人1: 哪儿呀?那不是一块石头吗?

  原始人2: 旁边,石头的旁边有条大鱼!

  原始人4: 离我们这么远,怎么抓?用树枝做个叉?

  原始人2: 也不知道河水有多深!

  原始人1: 瞧,你们都忘了,我们不是一起纺织,做出了渔网吗?

  众原始人:对对,快快,用渔网用渔网。

  原始人2: 看我的!嘿!(屏气凝神)

  原始人3:渔网怎么浮在水上?这要怎么办?让我用石头砸吧!

  原始人4:不行,你这样可能会把鱼吓跑,我们不是每次都那么幸运。

  原始人1:我觉得可以在网上固定一些小陶块。

  原始人2:我知道了,渔网有了一定的重量就不会漂浮在水上了。

  原始人3:那试试看这个(拿出陶泥,众人开始加工渔网)

  很快他们捕获一条大鱼。

  众人乐:捞到了捞到了,有鱼吃了。快回去吧,吃鱼咯……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表演体验”,运用“内心视象”的辅导方法。内心视象是常常被运用在教育戏剧当中的,具体来说,舞台上看不到真实的水塘、活鱼。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接触到,舞台上可以运用记忆和想象力进行规定情境的假设。教师可以利用多学科融合教学的方式,引导孩子去设定表达,利用美术绘画的形式将内心视象用插画的形式画下来,便于理解与表现。当“内心视象”运用到台词表达中,舞台上的表演,就不再是“背课文”了。

  通过激发孩子的赏“物”编剧的能力,不仅锻炼了青少年儿童的编辑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再现故事场景,加深“小演员”、“小观众”对文物和历史的认知。

  ·项目评价

  “少儿戏剧工坊”课程内容秉承“分众教育”的理念,课程内容系统化、菜单化。遵循“重参与、重体验、重过程”的教育原则,结合多学科教学需求、凸显馆藏资源优势。课程从调研、开发到实施,从剧本撰写、表演设计到戏剧编排均为原创。主讲团队由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资深社教专员、南博“蓝”志愿者组成,成员各自发挥专业特长,形成1+1>2的效果。“云课堂”、“云分享”,“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让线上课程与课堂实践相融合。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博物馆教育与游览体验的研学模式,让孩子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明、体会古人生活方式,充分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