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穿越千年,梦回春秋”武博研学课程

2021年04月07日 14:54:5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项目名称:“穿越千年,梦回春秋”武博研学课程

  项目负责人:张宇

  联系方式:13921043338

  一、内容说明

  1.课程内容及路线

  “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春秋淹城遗址,正如一颗璀璨明珠在长三角地区熠熠生辉。“穿越千年,梦回春秋”武博研学课程将淹城独有的春秋文化、名人文化和中小学生的课本文化深度融合,课程通过“相约春秋”“探秘春秋”“守护春秋”三大主题开展了“我是小侦探”教育活动、“刀光剑影”教育活动、“划桨行舟”教育活动、“千年礼乐”教育活动、“我是编钟演奏家”教育活动等。活动中,参与对象不仅学习了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体验了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还通过春秋时期著名战役,体会运筹帷幄、组织协调、调度有序的春秋时期五霸争雄的战争文化,更是在春秋时期的歌舞和音乐中,体会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从而领悟了春秋时期的礼乐文化。

  2.诠释角度

  “研学”活动可以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是一种活生生的校外“课堂”。本课程旨在通过武进博物馆内春秋时期的馆藏文物与春秋旅游区内随处可见的诸子百家文化、春秋时期的礼仪文化、春秋五霸争雄的战争文化、传承千年的礼乐文化,提供给青少年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历史课、文化课不再枯燥乏味,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种下深刻的种子和梦想,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

  二、受众与时长

  1.年龄段(受众群体):8周岁以上未成年

  2.项目时长:三天(由单个活动项目组成,每个活动可单独开展,但始终以“春秋时期文物”为主线,又可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3天研学课程)

  三、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

  通过参观,交流等学习,了解古代打击乐器中的句鑃和编钟;了解古代独木舟的历史背景和制作方法;了解古代青铜剑的形状用途和历史演变。

  2.能力目标

  通过问题互动,实地寻访和手工制作动手制作“句鑃元素”挂件,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并提高参与对象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礼乐文化,了解我国古代水上交通工具的发明和演变,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活动,参与对象对中国“工匠精神”所有了解,激发他们继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责任心。

  ·项目过程设计

  一、主要流程

  1、相约春秋

  博物馆教育是教科书教育的补充与延伸,折射出一个国度、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厚度。为期三天的行程中,知识的获取一定不可以少。活动开始前,“武博礼仪小课堂”让参与对象意识到只有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知识,才能学有所获。大家跟随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起走进博物馆“史河流韵”“春秋淹城”展厅,了解武进悠久的历史;走进淹城春秋王宫、淹城遗址公园,寻找春秋文物,体验春秋礼乐,感受春秋文化……

  (1)参与对象走进博物馆“史河流韵”“春秋淹城”展厅,了解武进悠久的历史。

  (2)参与对象走进淹城春秋王宫、淹城遗址公园,感受春秋礼乐,寻找春秋文物。

  (3)通过电影等形式,让参与对象了解武进在春秋时期的历史。

  2、探秘春秋

  (1)“我是武博小侦探”教育活动:

  ①参与对象带着学习卡,走进博物馆展厅,化身小小侦探员,展厅寻宝贝,争当国宝守护人。

  ②2700年的春秋淹城遗址公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文物遗产,参与对象化身小小考古学家,小心翼翼,让国宝重现眼前,体验做一名考古学者的乐趣。

  (2)“刀光剑影”教育活动:让博物馆有温度,让历史活起来!活动以馆藏文物“青铜剑”为原型,结合春秋时期著名战役,通过知识小课堂、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参与对象体会运筹帷幄、组织协调、调度有序的春秋时期五霸争雄的战争文化,全方位了解青铜剑的前世今生,真正与青铜剑零距离对话。

  ①知识科普:博物馆工作人员带领参与对象走进“历史展厅”,寻找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通过视频等方式,介绍青铜剑的材质、形状、用途等。

  ②问题互动:参与对象走进社教体验区,工作人员通过各种预设问题,向大家分析剑体结构以及铸造方法,并邀请参与对象讲一讲有关青铜剑的故事。

  ③手工体验:参与对象采用博物馆提供的材料包,动手制作出一把“木剑”。

  (3)“划桨行舟”教育活动:参与对象前往淹城遗址,三城三河的春秋淹城水域丰富,水面辽阔。荡开时光,追寻独木舟的踪迹,驾驶皮划艇,如一片树叶,在历史的长河中飘荡,感受江南水乡和温柔和运动的快乐。

  ①知识科普:明清看北京,春秋看淹城”!淹城遗址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春秋地面城池遗址,先后出土了近2000件珍贵文物,包括4条独木舟。参与对象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春秋淹城”展厅,欣赏“天下第一舟——独木舟”,通过视频了解独木舟的历史背景和制作方法。

  ②实地寻访:工作人员带领参与对象前往“春秋淹城遗址”,探寻馆藏文物“独木舟”的出土地点,大家两人一组,或单独一人,划着现代的独木舟——皮划艇,徜徉在淹城内城河上,寻找千年古淹城人民的水上交通工具——独木舟的出土处。

  ③互动体验:参与对象利用废物,通过粘贴、叠拼等方式设计制作出“创意独木舟”。

  (4)“千年礼乐”教育活动:活动通过知识科普,互动体验等形式,围绕武进博物馆“春秋淹城”展厅内的文物——句鑃,带领参与对象学习春秋时期的礼乐文化,了解古代打击乐器,体会古人的聪明智慧。

  ①初探“句鑃”:参与对象走进展厅探秘馆藏文物“青铜句鑃”,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介绍,对“句鑃”有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②了解“句鑃”:参与对象走进社教体验区聆听“千年礼乐”小课堂,在与老师的互动中,知道了“句鑃”的功能与作用,还通过与古代编钟的对比,加深了对古代打击乐器的了解。

  ③制作“句鑃”:参与对象结合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想,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句鑃元素”的挂件。大家在思考探索、动手体验的同时,深入地学习了句鑃、编钟知识,了解了中国礼乐文化,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获。

  (5)“我是编钟演奏家”教育活动:

  ①聆听来自千年之前的宫廷乐音——编钟乐舞,并学习编钟相关知识,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简单学习编钟及配套乐曲演奏,最后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支简单乐曲。

  ②指尖上的编钟:自己动手拓印编钟,将编钟上美妙的铭文和花纹篆刻,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肃穆的青铜编钟变幻成彩色的专属于自己的作品,拓印下来,写上亲身感受,盖上专属印记,立即塑封,作为纪念品长久珍藏。

  3、守护春秋

  “明清看北京,春秋看淹城”!淹城遗址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春秋地面城池遗址,先后出土了近2000件珍贵文物,包括4条独木舟。武进博物馆内珍藏的这条独木舟,早在“我是武博小侦探”活动中就已经与孩子们结下不解之缘,活动最后一天,工作人员带领参与对象前往淹城遗址,探寻馆藏文物“独木舟”的出土地点!大家两人一组,或单独一人,划着皮划艇,徜徉在淹城内城河上,寻找独木舟的出土处。小朋友们用现代的水上交通工具,寻找千年古淹城人民的水上交通工具,真的是意义非凡呀!

  (1)举办结营仪式,通过分享交流,加深本次研学实践的收获和感悟,巩固学习成果。

  (2)评选“武博春秋文物守护人”。对表现优异的参与对象颁发证书。

  二、项目要点分析思考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本立体的百科全书。博物馆教育是教科书教育的补充与延伸,折射出一个国度、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厚度。自2015年起,武进博物馆积极创建学生研学基地,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穿越千年,梦回春秋”武博研学课程以武进博物馆、淹城遗址公园、春秋乐园为基地,通过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文化的学习、春秋时期战争文化的学习、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学习,常武地区名人文化的学习……使孩子们真正亲近文物、了解历史、感受家乡文化底蕴,在寓教于乐的体验活动中实现“梦回春秋”的意义。

  三、案例分析

  文化是实现旅游价值的灵魂和内核,旅游是实现文化价值的载体和途径,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已成为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随着研学旅行的兴起,博物馆研学课程作为其中的一个细分市场,在旅行社研学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武进博物馆坐落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武宜路西侧国家5A级春秋淹城旅游区内,是展示武进历史文化和江南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携手春秋淹城旅游区开展各类研学课程,是文旅融合的有益尝试。

  前几年,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和学生家长对于博物馆的理解,依然是通过讲解员讲解的方式将历史文化传递给孩子。但是,这并不是学生们的需求。对于他们而言,研学活动首先应该走出校园、走出课堂,收获一些有趣的、能够启发到他们的知识。太过沉闷的博物馆参观或是课程学习,学生们会排斥,参与感不是很强,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很好。所以,在设计博物馆研学课程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地通过研学形式的改变,让学生们参与进来,设计一些互动、探究、体验感强的深度课程,让博物馆变得活起来、好玩起来。在长期实践中,武进博物馆总结出了一套设计博物馆研学课程应该遵循的原则。

  1、本土化原则:博物馆反映的是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民俗,设计时一定要尽可能地本土化,让学生们感受当地特色。现在,很多博物馆课程中都有体验拓印、扎染等手工活动的环节,将他们一股脑地塞进博物馆课程,没有考虑当地特色,缺乏差异性。

  2、仪式感原则:博物馆是一个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是值得敬仰的地方。设计博物馆课程时,必须要向学生们灌输这种认识,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知识,才能学有所获。

  3、代入感原则:从历史中找到对于当下的启示,是需要在设计博物馆课程时考虑到的。

  4、体验感原则:如何提升孩子们对于博物馆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参与度,是每一个课程研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这方面,武进博物馆教育团队做了很多尝试与创新,比如介绍展厅内陈列的独木舟时,我们首先通过基础知识科普等方式,让参与对象对独木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再带领参与对象前往淹城遗址,探寻馆藏文物“独木舟”的出土地点!我们邀请国家级皮划艇专业教练教学如何安全使用皮划艇,参与对象自主组队,两人一组,或单独一人,划着皮划艇,徜徉在淹城内城河上,寻找独木舟的出土处。孩子们用现代的水上交通工具,寻找千年古淹城人民的水上交通工具,意义非凡。

  总之,博物馆内容是静态的,但博物馆研学课程是鲜活的。

  ·项目评价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武进博物馆教育团队希望传递的是一种方法与思想,就像陈列了几千年的宝藏,依然鲜活的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我们在研学旅行与中小学综合实践在国家相应政策引导下,结合自身的特点,利用自身研究优势,挖掘研究文物价值内涵,以物知史,以物见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博物馆为学习基地,完成为学生情感道德价值观教育、学科实践应用、素养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在接受博物馆研学课程教育后达到开启智慧、传承文化、勇于担当、热爱祖国、乐于创新的全面提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