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同心传爱——青少年“无障碍”文物学习课程

2021年04月07日 14:32:3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项目名称:同心传爱——青少年“无障碍”文物学习课程

  项目负责人:殷洁瑜

  联系方式:18550047209

  一、内容说明

  1.主题展品或主要场馆   

  触摸文物课程(针对视力障碍学生开展):选取了新石器时期的红陶残片、六朝时期的小陶耳罐、明代的青花瓷碗以及五代的秘色瓷莲花碗(复制品)作为触摸对象;

  书画临摹课程(针对听力障碍学生开展):选取了苏州博物馆馆藏罗聘的《兰花图册》为蓝本进行临摹。

  主要场馆:苏州市盲聋学校多功能教室。

  2.诠释角度

  本项目是苏州博物馆首次面向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是新的方向,也是新的尝试。苏州博物馆一直特别重视为苏州市盲聋学校的学生们提供学习机会,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再结合本馆馆藏、苏州本地传统文化,分别策划开展了触摸文物和书画临摹课程,以便让盲聋学校的学生更好的体验博物馆课程。

  触摸文物课程面向有视力障碍的学生,让学生可以从视觉以外的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感受文物的质感与魅力,培养文化自信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书画临摹课程的对象是听力障碍的学生,重点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博物馆课程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受众与时长

  1.年龄段(受众群体)

  触摸文物课程:一直六年级(6至12周岁)的盲生。

  书画临摹课程:五年级(11、12周岁)聋生。

  2.项目时长

  本项目于2017年2月至12月期间开展。

  触摸文物课程为单次课程,开展时间为2月至6月,每次课程2个课时(45分钟/课时),共计6次课程,12课时。

  书画临摹课程为系列课程,开展时间为11月至12月,每周1个课时,共计8课时。

  三、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  

  A.了解参观博物馆的注意事项,简单认识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基本陈列和馆藏文物;

  B.认识陶瓷的功能、造型和装饰特点、制作流程;

  C.知道中国画的分类以及吴门书画的发展历史。

  2.能力目标

  A.观展能力:通过专家和手语老师的指导,学会自主参观博物馆,从不同角度认识文物。

  B.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视力障碍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通过手部触感,掌握文物触摸的方法,感受陶瓷的特点,辨认其大概的朝代;听力障碍的学生,通过观看老师示范及课堂练习,掌握正确的毛笔握笔姿势和书画临摹的步骤。

  C.表达力及团队合作:视听障碍的学生由于身体局限性,在与人沟通时都有一定障碍,文物触摸课程和书画课程都需要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和交流,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视听障碍的学生平时缺少走进博物馆和参加博物馆课程的机会,此次课程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文物、了解文物,以此增加对博物馆、苏州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学习文物保护知识,树立文物保护意识,进而树立文化自信以及文化传承意识。 

  B.听力障碍的学生因为与人交流沟通比较困难,理解力与沟通力都与普通学生有一定差距,通过此次临摹书画的课程,学生们学会在生活中观察事物,感受生活中的美,并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陶冶情操,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体会古代文人的雅趣,提高审美能力。

  项目过程设计

  一、主要流程

  触摸文物课程:

  1、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说一说: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陶瓷制品?

  这些陶瓷制品的特点是什么?

  老师小结。

  2、理论知识学习:陶瓷的诞生、成长与发展

  多媒体课件学习:

  (1)什么是文物?

  (2)陶与瓷的区别;

  (3)陶瓷的制作工艺介绍;

  (4)认识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3、示范操作:触摸文物

  老师示范的同时,向同学讲解触摸文物时的规范操作:

  (1)遵守秩序,依次触摸;

  (2)对文物怀有敬畏心,触摸文物需双手握持,轻拿轻放;

  (3)大件文物不可离开桌面,看完可放置桌面,平移至下一位观摩者面前;

  (4)小物件如有传递,在确认对方已经握住后才能放手

  4、互动实践

  老师依次拿出红陶残片(新石器时代)、小陶耳罐(六朝)、青花瓷碗(明代)、粉彩小盏(民国)、秘色瓷莲花碗(复制品)进行介绍,指导学生进行触摸。

  5、课后拓展

  陶瓷这个神秘的世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期待着同学们的探索。欢迎大家前往博物馆进行参观,了解更多陶瓷知识!

  书画临摹课程:

  1、问题导入

  说一说:你所认识的中国画是怎样的?

  老师小结:简单认识中国画的分类(按内容题材及技法分类)。

  2、多媒体课件学习:书画作品认识及欣赏

  (1)历代名家作品;

  (2)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

  (3)了解写意兰花的绘画方法;

  3、示范讲解

  4、技法练习

  根据所学兰花的基本画法,进行练习,并尝试临摹一幅完整作品。

  5、明信片绘制

  在明信片上绘制一幅兰花作品,并题字,将它送给你的朋友们!

  二、项目要点分析思考

  触摸文物课程:

  1、活动准备:活动对象为一至六年级盲生班的学生,考虑到学生有视力障碍,将原有的触摸文物课程进行了调整,特别选取部分文物带到盲聋学校开展课程。

  2、活动实施:由于学生有视力障碍,要求老师将陶瓷的诞生、发展等理论知识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传达给学生,以便学生能更好的接收知识。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也应更加细心谨慎,辅助和指导学生进行文物触摸和文物传递。视力障碍的学生其他感官会更敏感,应引导学生通过触摸的方式,去感受不同时期的陶器与瓷器在材质、工艺和纹理上的区别。

  书画临摹课程:

  1、活动准备:活动对象为五年级聋生,上课需手语老师协助。由于听力障碍,学生们普遍与人交流较少,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与普通五年级学生有一定差距,因此准备多媒体课件时,应多用图片代替文字,课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活动实施:活动分为作品欣赏、操作练习、完成作品三个步骤。老师在上课时尽量用简单的语句来介绍中国画,配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学习基本的绘画技巧。老师先示范临摹罗聘的《兰花图册》,以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绘画过程和方法。课程应以提高学生审美,激发学生绘画兴趣,培养文化自信为目标。

  三、案例分析

  书画临摹课程:

  课程对象:五年级聋生班

  课程准备:多媒体课件、罗聘《兰花图》打印稿(临摹范本)、生宣、毛笔、毛毡、笔洗、墨汁、墨碟

  1、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生活中的兰花长什么样子?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举手回答,手语老师翻译。

  注意:听力障碍的学生理解力与正常学生有一定差距,减少文字介绍,以图片举例为主。

  2、作品欣赏:文人笔下的兰花。

  3、示范讲解:正确的握笔姿势

  五指握笔法。对握笔的姿势、指法和腕、肘部的运动和力量有一定的要求。

  (1)姿势。要求笔垂直于画面上,不要出现斜角,要达到“笔若悬针”的状态。

  (2)指法。五指并拢,拇指和食指捏住笔杆,中指勾住笔杆往里拉,无名指顶住笔杆往外推,小指抵住无名指。握笔的五指要有力度,切忌松垮,手掌要虚空,就像握住一只鸡蛋,要求“指实掌虚”。

  (3)腕、肘。要求以肘作为支点,腕部虚悬,运动前臂。

  4、多媒体课件学习:写意兰花的画法

  可分为三个部分:花头、叶子、配景。

  花头结构:兰花有五个花瓣,一个圆形唇瓣,花蕊长在唇瓣内(如图中勾线的兰花)。写意兰花中一般将唇瓣省略,将花蕊放大,得以醒目和美观(如图中点厾的兰花)。小知识拓展:点厾(dū)含义为画家随意点染,是画花卉的一种技法。

  生长姿态:花苞→盛开→衰败(图片展示各种姿态的花头)。

  叶子画法: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最后加上杂叶。

  配景:石头和点苔。

  5、示范临摹过程

  6、课堂练习

  学生按照本堂课所学习的握笔方法进行握笔练习,然后进行书画临摹练习,老师从旁一一进行指导和纠正。(听力障碍学生学习速度较慢,需给予更多肯定和鼓励)

  7、明信片制作

  想一想:今天的天气如何,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用一句话将今天的天气、心情表述出来,作为题词。也可选取所学的诗句作为题词。(聋生的语言组织和语序上与普通人有一些差别,老师给出固定的句式,让学生进行参考。)

  在空白的明信片上临摹一幅兰花作品,并题词落款。

  8、课程结业,合影留念。

  项目评价

  苏州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与学校合作共同开发教育项目,而盲聋学校的学生由于其特殊性,缺少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的机会,同时也缺少社会参与感,苏州博物馆特别考虑到这点,与盲聋学校老师共同合作商讨,让博物馆课程走进苏州市盲聋学校。本项目并不是单一课程,而是系列课程,让盲聋学校的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博物馆及文物的相关知识。项目实施后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喜爱,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同学们表达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学习的欲望,同时也希望可以体验更多的博物馆课程。此次项目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建立了自信心。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