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妈妈”扎根支教一线 为“山娃娃”插上音乐翅膀 | 我苏人物

2021年03月02日 07:40:4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20年新年刚过,俞晓冬又收拾起行李,去往安徽金寨县小南京村,见一见她日日挂念的“山娃娃”们。这个距离南京330多公里的小村庄位于大别山腹地,群山环绕,交通不便,村里的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缺少陪伴。不过,自2014年,村里的孩子们多了俞晓冬这位南京来的“古筝妈妈”,用音乐和爱陪伴他们成长。 

俞晓冬在课堂上 图/光明网

  在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做有意义的事

  俞晓冬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参加考试的学生,后来又成为当年江苏省唯一的古筝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她如愿加入了当时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在部队一干就是35年。2010年,俞晓冬被查出患有肺癌。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并没有让军人出身的俞晓冬一蹶不振,经过手术休养后,她坚强而乐观地生活着。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俞晓冬和战友来到了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小南京学校表演。俞晓冬在弹奏古筝时发现,当地的留守儿童都是第一次见到古筝,流露出好奇和渴望的眼神。进一步了解这些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后,俞晓冬十分心疼。当时有老师提出,希望她能教孩子们弹琴,俞晓冬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大别山老区是我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来帮助这些老区的孩子们,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俞晓冬说。

俞晓冬在上课

  2014年,俞晓冬和金寨县小南京学校共同发起成立“山娃娃古筝班”。考虑到当地学校资金问题、学生家庭经济不宽裕,俞晓冬决定自掏腰包,花20多万元购买了四十架古筝,并配齐支架、弹片、胶布、乐谱资料,“我跟学校讲,你们不要管,这个由我来负责,不要让学琴孩子的家庭增加一分钱的负担。”终于,当年底,古筝班招收到了第一批32名学生。

  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能掌控生命的宽度

  从2014年起,每年俞晓冬有150多天住在小南京村,山村气候的变化都会使她生病咳嗽,医生说这随时会要了她的命,但俞晓冬一想起孩子们,便忘记了病痛。这条充满艰辛的乡村支教路,俞晓冬无怨无悔地走了上千个日夜轮回。

俞晓冬和孩子们

  小南京村的傍晚,经常可以看到,俞晓冬在学生家中与家长、孩子交流,给他们调琴,帮他们补课,有时离开时,村子里已是一片漆黑。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伴中,俞晓冬和孩子们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深,他们亦师亦友,无话不谈,孩子们对她的称呼也从“俞老师”变成了“俞妈妈”。

  俞晓冬的教学专业而严谨,山区孩子们非常勤奋刻苦,演奏技艺进步很快。江紫漩是当地的一名留守儿童,在古筝班学习古筝,跟着俞晓冬学起了古筝,她上课专心,练琴也格外刻苦。经过几年的学习,江紫漩如今古筝达到十级,音乐打开了她梦想的大门,古筝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如果没有俞妈妈,我不会认识古筝、不会接触音乐,所以特别感谢俞妈妈,未来我也要成为像她一样的老师。”

俞晓冬和孩子们演出后台

  七年来,一批批山娃娃通过了全国器乐等级考试,多次参加国内公益演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音乐就像阳光一样,照亮了一个又一个山村孩子的少年时光,唤醒了自信与梦想,帮孩子们打开世界的大门,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俞晓冬把这七年的支教生活当作人生的一次历练和成长,“我是在用生命坚守这块阵地,虽然人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但生命的宽度可以自己掌控。我不能左右我的生命,但希望我的生命更有意义,让爱在孩子们的身上得以延续。”

  从指尖到心田,从舞台上的古筝演奏家到孩子们口中的“俞妈妈”,俞晓冬将爱与梦想带给了老区的“山娃娃”,悠扬的琴声,映衬着孩子们的笑脸,这是用爱谱写的关于春天的音诗画。20213月,俞晓冬被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

  (我苏网编辑/李瑶;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