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朱自清》|其人如斯 风骨永存

2020年10月14日 23:28:5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记者/张明玮 陈雯卿(实习)

  1948年夏天,一场大雨之中晚年朱自清因胃穿孔正在北大医院进行抢救。于弥留之际回眸人生,往事一幕一幕浮现在他眼前……

  光阴流泻数十载,这一幕幕关于“先生其人”的鲜活场景次第展现紫金文化艺术节的舞台上,与今人重逢。10月14日晚,原创舞剧《朱自清》在江苏荔枝大剧院拉开帷幕。恰巧在两周前,被誉为“中国舞蹈最高奖”的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结果公示榜单出炉,舞剧《朱自清》赫然在列。

  这大约是一部前无来者的作品,这位曾经仅在著作、史料、传记、纪录片中得以被认知的人物,第一次被呈现于舞剧之中。原创舞剧《朱自清》由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和扬州市歌舞剧院出品,以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极尽纯粹的语汇,塑造刻画“先生其人”。从为人师、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友、为人杰等多个视角,选取其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人生片段,结合其著名作品的唯美意象,让“朱自清其人”于舞台之上栩栩如生,成就一幅细节生动、层次丰满的隽永画像。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号实秋,字佩弦。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教育家、民主战士。“先生其人”,或许远隔近一个世纪的我们,无从确切得知;而“先生其文”,却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篇章,更是不可错过的典范。《荷塘月色》、《春》、《绿》里倒映着的先生,是倾尽全力拥抱美的赤子,从《背影》、《择偶记》、《儿女》里瞥见的先生,又是何等真挚坦诚……或是天真纯朴,或是幽默风趣,或是细腻沉郁,皆是先生其人。而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若干年前,朱自清便以“素人”自居:

  “我是彻头彻尾赞美梦的,因为我是素人,而且将永远是素人。”

  ——朱自清《说梦》

  追求一份自在与宁静,分明是“素人”的志趣,而于乱世危难之间,指摘时弊“清者自清”,绝非仅仅“素人”之风骨。先生的“素人”,大抵是谦辞。

  如何在短短100分钟之内浓缩朱自清的一生,尽可能用更贴近观众的艺术手法将“先生其人”还原展现,对于舞剧《朱自清》的全体主创来说,这是需要共同写就的“答卷”。

  该剧刘小荷、张帝莎两位领衔担纲导演两位既是大学同窗,亦合作过多部极具影响力的舞剧作品。对她们来说,此番用舞剧去表现位爱国文人的一生,并不容易。创排前期,二位导演通过著作、传记、纪录片、电影等资料深入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也曾向朱氏后人请教了诸多有关他的生活细节。刘小荷表示:“舞剧的表现形式,很丰富,也很新颖,如何用舞剧再现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很有看点,也极具挑战性,也更希望能在舞台上塑造出一位对大家来说,既熟悉又新鲜的朱自清。”

  剧本由著名舞蹈理论家、评论家、编剧、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亲自操刀选取了朱自清先生生命中的几个重要片段连缀成篇。在最终成型的剧本中关于先生的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得以重现“比如朱自清先生有一个习惯,在每年开学时,第一堂课一定要穿着他那双皮鞋,这是先生对于职业、对于学生的尊重。那双皮鞋平日里先生不舍得穿,只在每年开学的时候穿一下,此后还是穿着旧布鞋。”

  扮演朱自清的青年演员周晨,是扬州市歌舞剧院演出团副团长和首席演员。“小时候都读过他的课文,却从未真正去了解过他的一生。接下了这个角色,我才慢慢切身体会到,看起来‘很是内向’的朱自清先生,他的内心情感可能比任何人都要丰富。如何将这样一个人‘舞’出来?很多以前自己作为舞蹈演员的经验,在这里是不够用的。很多的动作设计,都趋向生活、趋于克制,这在以前的经验中可能是不太常见的,但是导演和观众的反馈会让我知道什么是‘对的’。‘对了’,人物就立住了,这部剧让我学会如何去表现一个人物,而不仅仅是跳好一段舞。”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作为全剧的主题曲,提纯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成为贯穿全剧的动人旋律,也是该剧音乐设计的亮点之一。作曲家亢竹青告诉我们,这次的音乐设计经历了几次推翻再重构的过程。“最终我们达成一种共识,将一些流行音乐的元素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做了融合,比如用中国的古典乐器阮来演奏探戈曲风的旋律,包括选择用古琴的元素去代表朱自清的人文精神,这样多元的组合方式,使得音乐本身保持了必要的叙事性,也使得整体音乐风格较为抽象化,更富于表现力。”

  由一面流动的墙壁不断分割着的舞台空间,密切配合着舞台调度、且极富简约美感的灯光设计……该剧的舞台视觉呈现令人惊艳,在视觉设计韩江看来,“如何将外在的东西内化,如何再把内心的东西外化,这个过程其实很艰难。在综合提炼了人物背后的地域人文等等背景元素之后,我们更多的是选择用抽象化的方式来做情绪的铺排。当然,从一个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发,我们如何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朱自清?最终还是选择用简洁的表达方式,去糅合、平衡人物的时代精神和当代审美。”

  父子分别的车站,聚了又散的全家福,荷塘月色间的三尺讲台,白色恐怖下的一方书桌……无数个时空交叠下,短短100分钟内,舞台上流动的影像织就朱自清的一生。直至尾声,先生离去,留给妻子和世界一个永恒的白色背影。像是被祝福似的,那身影如同赤子般回到了一片碧波之中,正如他曾自我剖白的“我是彻头彻尾赞美梦的”,恍然美梦。

  谢幕时分,掌声如潮翻涌,观众席中无数挥别的手,不舍与君别。斯人已逝,风骨永存,也许这正是先生穷极一生想要追寻的纯粹隽永。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