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街道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南京市秦淮区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区,去年以来,坚持党建引领,聚焦问题导向,向改革要动力,探索形成了赋权赋能、强基层强队伍的“两赋两强”街道集成改革模式,取得积极成效,有关做法在江苏全省推广。我苏网特别策划《赋权赋能,综合执法改革看秦淮》主题报道,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秦淮经验”,贡献“秦淮力量”。
我苏特稿 记者/程梦青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最近,手游“江南百景图”让南京“出圈”了。游戏中城墙以南的一片区域是旧时的秦淮里,那时,这里商贾云集,百货充盈,更有文人雅士流连忘返。
时至今日,秦淮仍是南京一张重要的名片。
资料图 图片来源:@南京-老张
在游戏里,玩家描绘蓝图、规划布局、治理城市,重现江南胜景,体味百态人生。
在现实中,城市的美丽和市民游客的满意背后,是秦淮区近年来率先实施街道“两赋两强”集成改革,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扎实举措。
162项行政处罚赋权街道:看得见也管得了
作为南京市主城核心区的秦淮区,面积49.11平方公里,是江苏省面积最小的城区,常住人口高达近百万,坐拥新街口、夫子庙两大商圈,金融服务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了“特而精,最南京”的秦淮名片。但是作为老城区,人口密度大、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市场主体多样……易发的社会问题也多。在以往的行政执法体制下,无可避免地会遇到街道“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看得见管不了”、上级部门“管得了看不到”的现象。
光华路街道执法人员执法中
问题倒逼改革,改革破解难题。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初心是什么?解决执法机构重叠、职责交叉、多头多层重复执法、执法力量不足、各自为战等问题。2019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大力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为了加快推进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9月,秦淮区在全省率先启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探索形成了“两赋两强”街道集成改革模式,从区、街道、社区三个层面具体实施,将8个区级部门162项行政执法事项赋权到街道。2019年12月17日,全省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暨街道集成改革现场会在秦淮区举行,总结推广秦淮区基层治理“两赋两强”改革经验做法。
执法力量下沉到底:一次上门,全面会诊
位于夫子庙街道老旧小区内的“大胡子烧烤”存在油烟排放、噪音污染、违规使用钢瓶等多个问题,整治反复、投诉反复。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一支队伍管执法,综合施策,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扰民顽疾,同步关停、转型了周边近30家不合规餐饮户。
下好“先手棋”,弈活“全盘棋”。要想下好基层治理这步“先手棋”,推动重心下移是重中之重,“一支队伍管执法,一次上门,全面会诊”成为秦淮区这轮改革的一大突破,收获居民称赞。 “从一个居民群众或是一个主体企业来讲,他们接触的最多也最方便的还是街道和社区,所以街道的职能要回归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我们通过整合街道现有人员力量,赋予街道综合执法主体资格,这是深化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之举。”秦淮区委副书记王晓卫如是说。
夫子庙街道拆违执法
区级层面,全面梳理全区行政职能部门执法开展情况,推动“跨部门、跨领域”执法主体和资源力量进一步整合,将商务、教育、民政、科技4个主要面向市场主体的部门,41项行政处罚权向区市场监管局集中;水务、房产、建设、人防4个与城市治理相关的部门,26项行政处罚权向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集中,形成“一个领域一支队伍”。而一些与街道日常管理关联密切、行使频率较高、技术门槛不高、查处需要即时快速的行政处罚权,如市容市政、城市绿化、排水与污水管理、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权限,赋予街道,形成“一个街道一支队伍”。
同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执法力量下沉,区城管局按照不低于80%,区市场监管局按照不低于70%的要求,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下沉执法队员370余人。“以街道名义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赋予街道更大用人自主权,由街道负责对综合执法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并纳入街道人员统一调配。”秦淮区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目前,秦淮区12个街道全部成立了综合行政执法局,“一支队伍管执法”走在全市前列。
科学划分网格形成管理闭环:一格全管一网统尽
小小网格员,社区“大管家”。有人说,网格员就像群众的一双双“眼睛”,是每个网格中第一个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的人。现实的确如此,今年8月初,夫子庙街道的社区网格员在巡查时发现,内秦淮河东段沿河居民楼有未经处理污水直接排入秦淮河。上门探访时了解到部分住户习惯在阳台洗衣服,阳台排水管网未统一规划。网格员第一时间将问题上报给街道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立即联系区河道管养单位,决定“延续老习惯、改造旧设施、符合新要求”,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20余户沿河阳台排水管网改造。
小小的网格,如何撬动“大治理”?秦淮区探索建立了“网格巡查发现问题、区街平台处理问题、综合执法解决问题、考核机制跟踪问题”的网格事件流转模式,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环逐渐形成。如何实施,秦淮区用两个“一”生动诠释:社会治理“一张网”。将全区科学划分为1026个综合网格、308个专属网格,全面推行“全要素”网格管理,将社会治理网格与党建、城管、警务等专门力量进行叠加、融合,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指挥调度“一平台”。建立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整合各类系统和平台,集成地图信息、视频监控、网格员定位、在线呼叫等功能,承接区级下派的任务菜单,收集网格员上报的各类信息,指挥调度街道范围内各类问题,使平台成为各街道基层治理的“中枢大脑”。
图片来源:秦淮发布微信公众号
当街道集成改革遇上新冠肺炎疫情,秦淮区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在抗击疫情中基础防线作用,对全网格实行地毯式排查,以房盯人、动态摸排、跟踪管理,建立一户一档,确保一户不漏。对全区897个住宅小区,分类制定防控方案,全部实施封闭管理,其中438个有物管小区,明确物业公司“十个严格”工作要求;459个无物管小区及零散片区,以路划片、定点设卡、专人负责,由4000多名党员干部、城管队员、社工、协管员落实24小时值守。“疫情发生以来,秦淮区没有出现一例本土病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老秦淮住了大半辈子的刘锦英说。疫情大考,秦淮区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呵护“稳稳的幸福”:一件事一次办
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在管理的同时如何服务好群众?秦淮区用提升街道政务服务能力,呵护群众“稳稳的幸福”。建设7×24小时自助服务区,并配置高频热点事项自助办理设备。新赋权街道17项审批服务事项,同时推动“个体工商户登记”等审批事项全面进驻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累计发布92项“一区通办”清单,实现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事项跨户籍无差别受办理,打造家门口的政务服务。
同时,全力推进“一件事”就近办。围绕个人全生命周期,积极梳理群众办事高频热点事项,将“一件事一次办”向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延伸,“新生儿一件事”已上升为市级标准,首批试点“失业帮扶一件事”、“困难群众援助一件事”、“就医一件事”等多个服务场景,通过整合窗口设置,办事人只需准备1套材料、在服务专窗1次提交,即可办结“一件事”中所关联的多个事项,真正实现了便民事项“一窗经办、立等可办、一次办好”。
改革成效要用实践来检验。今年1月-8月,秦淮区克服疫情影响,12个街道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2121件,罚没金额415.65万元,开展行政检查9148次,除城管、水务外,建设、房产、安监领域处罚案件也实现了首次办案。赋权基层,让“管而不理,想管没理”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改革成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民之所望,就是改革所向,解决实质问题,释放真正的活力,群众才能感受到改革的红利。赋能增效,“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把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落实到“最后一米”。
资料图 图片来源:@南京-老张
十里秦淮之外,有江南百景的另一种叙事。勇于刀刃向内,笃力启新,秦淮区为群众绘制了一幅现实版的“江南百景图”。下一步,秦淮区剑指何方?正如秦淮区委书记林涛所言:“深化改革不停步,基层治理勇探路。秦淮将瞄准‘安全、干净、美丽、文明’目标,率先推动‘两赋两强’街道集成改革向社区延伸,大力推进‘双做双增’社区治理创新,持续优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首位度和竞争力,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贡献更多秦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