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南京旅美作家凌岚:中文写作,是我唯一的行李

2020年09月17日 17:41:5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凌岚,本名谢凌岚,生于南京,长于南京。1987年从南京金陵中学毕业,以市文科状元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自1991年从北大毕业后,20多年来一直侨居美国。美洲《侨报》、腾讯·大家及《花城》“域外视角”专栏撰稿人,曾出版小说集《离岸流》、随笔集《美国不再伟大?》等、诗集《闪存的冰》,翻译作品《普拉斯书信集》。获2016年腾讯·大家“年度作家”奖,首届纽约法拉盛诗歌奖。《离岸流》也是其第一部小说集。

  XIE Linglan is a writer and poet. She is a signed columnist of Qiao Bao and Tencent·Master, and cultural commentator of Hua Cheng, a prominent Chinese literary publication. Linglan’s works include short-stories, poetry, essays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s. Her debut fiction “Riptide” was selected for 2018 Best Short Story List in China. In 2016, Linglan won the Writer of the Year Award of Tencent Publishing. In 2019, she was awarded the Asia Poetry Award for Oversea Poet. A collection of her poetry translations was well-received at the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Poetry Festival in 2013. In 2018, a second edition of the collection was published. She graduated from Peking University in 1991.

  这些故事写得粹美亮丽,表现了人生的迁异、失落、孤独和忧悯。它们构成了华文文学中一块绚烂的景地。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 哈金

  凌岚的情欲书写细腻幽微,内在于人物的情感变化……在唯美的可视形象中有“成长”或“醒悟”的线索贯串,因而不落俗套。

  ——学者 黄子平

  我信任凌岚对世界和人的观察、抒情和判断,这一点在她写中国人在美国的《离岸流》《老卵》《一条名叫大白的鱼》等中就能认别出来。

  ——文学评论家 何平

  以下是江苏广电国际频道/我苏网的联合采访。

  Q:您的中短篇小说集《离岸流》,是以您20年移民生活为基底的。您在移民美国多年后,5年前正式开始提笔写作,是什么契机激起您的创作欲望?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这样一本小说集?

  A:五年前开始提笔写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腾讯的微信公号这种自媒体形式,微信公号是一个社区,飞快地让四散在各地的海外华语写作者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写作同人交流的网上空间。当时开始一起写作的朋友,我们几乎每天都有交流,几年下来都彼此未曾面晤。开公号之前,我在北京和香港都各住过两年,那时不上班,开始零星写作和翻译。因为停笔多年,素材很多,一旦开始写作尤其是密集地每日都写的情况下,很容易出作品。

  发表和出版的另外一个动力,是国内期刊的编辑开始在海外华语作者中组稿,我的好多作品就是在文学期刊特设的“海外小说专辑”中发表的。国内有强大的纯文学出版系统,一旦他们开始关注海外作者,对于默默无闻的写作者这种推动力是巨大的。同样道理,作品发表多了出版社也愿意出小说集。

  Q:为什么用《离岸流》为小说集命名?

  A:《离岸流》取自同名短篇小说,也是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2018年发表在《青年文学》上,之后被四家期刊转载,并进入两家年度小说榜。“离岸流”是一种特殊的海洋现象,指近岸的海潮往远离岸的方向流动。有离岸流的海边游泳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洋流不知不觉中会把水里的人带离岸边。在美国加州以及澳大利亚的许多海边,都有离岸流的警示牌。我觉得“离岸流”是对移民生活最好的隐喻,离开岸,走进一个危险的未知的世界。

  Q:有不少华裔作家,比如汤婷婷、谭恩美,他们用英语写作,获得了西方的认可。您作为海外的华语作家,对中文写作,是不是有着别样的情感?

  A:几乎每一波华裔到美国的移民潮族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家。从六十年代最早进入美国文坛的汤婷婷开始,到比她晚二十年的谭恩美,再之后是中国大陆留学生中出现的哈金,李翊云。这些人以英文写作,成为美国文坛多元的移民文学的一部分。海外华语写作的作者队伍,近二十年来蓬勃壮大,海外华文作品呈现井喷。

  我用中文写作,最初是被周围写作的朋友带动,另一方面的确出于对母语的特别的眷恋。我一直生活在英文世界,但我热爱中文, 用北岛的诗来说,“中文是我唯一的行李”, 走遍世界各地,唯一不离不弃的就是母语。我本科读的是北大中文系,那四年现在回想起来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用中文写作也是想回馈母校,总觉得中文系毕业的一辈子总要写出一些作品, 才能对得起天地君亲师。这是我的执念。

  Q:您的小说集里,许多篇写的是大陆留学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美国,往新大陆移民扎根的经历。这些故事里,是不是也融入了您这些年在美国的心路历程?您觉得海外华人作家在写作的关注点上、题材上有没有什么变化?

  A:小说写作,在细节和个人体验上是非常主观,是完全从作者周围生活中来的。个人的心路历程构成为素材的基础和最初的动力,但这还不够, 远远不够。还需要想象力,经验,勤奋,运气等等加持才能出好作品。华人走出国门是这些年的移民大潮流,这种跌宕起伏的环境变化是写作者的金矿。现在的海外华语小说,无论是素材,还是叙述角度,以及在全球移民大背景下的思考,都比一本《北京人在纽约》要丰富得多。用手机像素来打比方,《北京人在纽约》的像素水平是翻盖手机的相机镜头,现在海外华人写作的质和量都是苹果手机的照相水平。

  近几年的海外华文作品可以说是全面开花,在几乎每一个文类都有作品产生。以我自己为例,我为国内的《南方周末》,腾讯.大家,《花城》写作时事专栏,文化评论;在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 出版小说集;参加伊沙组织的“口语诗”民间诗歌活动……在文学和文化的关注朝向上,我的写作开始超越原先“故土和乡愁”的经典情感表述,试图加入更广阔的世界移民这个话题中。国内飞速的发展,对海外移民的需求和好奇心,又会产生全新的写作素材,这是过去几代华裔作家都没有遇到过的华人新生态。

  Q:华人华侨的移民文学一直是华语文学的重要分支。您觉得在当下的环境之下,海外华语作家的中文写作有着什么不一样的意义?

  A: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上一个问题的延伸。我听过一个说法,中国的海外新移民,其断代线要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算起。因为2008年是中国真正在世界崛起的开始,也是移民潮年轻化,普及化的开始。2008年开始的新移民,跟之前那种乡愁派的背井离乡式的“老”移民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对于新移民,故土与世界,祖国与异国的关系是柔软的,包容性的。加上科技的进步,网络联系的紧密,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既是“在这里”的,又是“远方”的, 故乡与他乡可以同时存在于一刻。这种疆界尤其是文化疆界的模糊化,打破了过去那种冷战时代的铜墙铁壁, 让海外与海内可以自由流通。生活在海外的华语作者,他们面对的是视野开阔的年轻化的读者,对作品的新意要求更高。而对写作来说,你可以在波士顿写安徽县城的小城故事,也可以在南京写纽约往事,“在地性”消失了,我们变成无根的人。“无根”是全球化中最大的问题。这些都是世界的新景观。

  Q:中美关系现在面临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对美国华人的生活会不会有什么影响?会给您的创作带来更多的思路吗?

  A:中美关系在今年的确是很敏感的热点。我生活在康乃狄格州的南部,这片地方也被称作纽约大都市的郊区,由许多小镇组成。目前还没有出现太多的歧视事件和枪击案。对华人生活影响不大。纽约城里治安在迅速恶化,中上层的居民出现逃离纽约的潮流。2020年这个特殊的一年,现在进行到2/3, 这一年的艰难和创伤感需要很多年来消化,反思。

  Q:帮助国内受众认识一个真实、立体的美国,这件事目前也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否也是您未来创作的一个方向?

  A:带国内读者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这曾是我在腾讯.大家开专栏时的理想,也是我的随笔集《美国不再伟大?》的封面题语。认识美国以及其他异域文化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经年累月的过程。对于通晓双语,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语写作者,把自己在异国生活的认识带给国内的读者,向读者展示文化碰撞中的心路历程,这绝对是一件值得做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除了小说以外,文化评论,专栏写作都非常重要,都属于“值得”写作的范围。

  Q:您开了专栏,也开了公众号,这些年笔耕不辍,曾发表了随笔集《美国不再伟大?》,诗集《闪存的冰》以及翻译作品《普拉斯书信集》,未来还有什么样的计划?

  A:我希望坚持写随笔专栏,同时写中短篇小说,另外也要完成一部长篇作品。感觉一旦开始走上写作这条路,就停不下来了。

  Q:您毕业于金陵中学,作为南京的文科状元去北大求学,后又移民美国。南京之于您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A:高中毕业之前,像当时那个年龄的青少年, 人非常懵懂,当时对南京以外的世界心向往之,到世界去的愿望真是强烈啊!现在走了一圈以后,人到中年,再回到南京,我发现这是世界上最美最岁月静好的城市,而且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我的好多高中同学都有类似的感叹,我们甚至经常认真地计划回到南京来退休。我去日本城市旅行的时候,有时觉得南京真的一点都不他们差啊!哪里需要颠颠地飞到东瀛去拍街景。我私心里偏爱南京。

  Q:未来会有关于江苏、关于家乡南京的创作内容吗?

  A:小说集中一篇《无尽里》写的就是南京城南老城,其中好多地名都是南京街道的真名。《无尽里》是纯虚构的故事,但有许多我过去在南京生活的影子。以南京为背景的另一个短篇《盲》去年发在《山花》杂志上,被《新华文摘》今年第2期转载,我猜《新华文摘》的小说编辑认出其中的南京元素。《盲》有一个下篇,中篇小说《有时》,刚刚发表在《福建文学》的第9期, 还作为“重点推出”发了头条。这几篇都是写南京和南京人的,这个系列我一直想写下去。

  相关新闻:

  曾是南京文科状元的她,如今活成“乘风破浪”的姐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