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这位高邮奶奶亲历开国大典……

2019年09月27日 09:04:49 | 来源:今日高邮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4日上午,记者来到张剑玲家中,81岁的她神采奕奕、精神矍铄。

  一大早,张剑玲特地打扮了一番,胸前佩戴着一枚“农技推广荣誉证章”。只见屋内墙上挂着毛主席诗作鉴赏,上面整齐地置着一个小红旗。张剑玲告诉记者,国庆节即将到来,届时她要将红旗悬挂在家门口7天欢度国庆,这是她每年必做的事,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随后,她便娓娓讲述开国大典的亲身经历。

  镜头切换到1948年春,祖籍沈阳的张剑玲全家迁居至北平(当时的北京),家住西单。1949年9月,年仅11岁的张剑玲凭借优异的成绩跳了两级考取了原北京女三中。刚开学,老师便告知全班学生,10月1日将迎来开国大典,全校学生将作为学生代表参加这一盛事,届时还将举行提灯晚会,所有学生都需要制作纸灯笼。“全班听说这个消息后都非常兴奋,纷纷构思,制作自己的特色灯笼,我特意选择红色的纸扎了一个五角星形状的灯笼。”张剑玲津津乐道起来,对于当时的她而言,制作五角星形状的灯笼还比较复杂,但动起手来丝毫不含糊,小心翼翼地用竹签、木板、蜡烛等材料认真制作,花费几天才完工,之后便一直期盼着开国大典快点到来。

  时间定格在1949年10月1日,当天上午9点,全校师生整队待发,来到天安门广场。张剑玲记忆犹新:“我记得当时的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大家拿着各种彩旗、纸灯、绢花等,整个天安门广场一片欢腾景象。”当天,现场沿街设置了很长的一排水管供人群直接饮用,大家都自带了馒头、烧饼等干粮。从早晨开始,所有人都处于兴奋状态,内心非常激动。

  据张剑玲回忆,当时的天安门广场还有红墙围挡,面积比现在的天安门广场小很多,她学校的方队就站在天安门广场正中央,天安门城楼上站满了人。下午三时,开国大典正式开始,说到开国大典的盛况和个人感受时,虽然时隔70年,但张剑玲仍是很激动,“我站在天安门城楼的正对面,距离很近,能够清晰地看到毛主席站在中央的最前面,内心感到无比激动,我永生难忘。”

  当毛主席开始讲话时,现场鸦雀无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现场掌声、欢呼声不断,她也跟随着身边的人不停地蹦跳着,天安门广场好似欢乐的海洋。当时的阅兵以陆军为主,当飞机从头顶飞过时,她兴奋地一架一架地去数,第一次飞过的是17架,第二次是9架。过了好多年,她通过相关报道才知道,当时由于飞机不够,第二次是重飞的一遍。如今的祖国,空中梯队战鹰列列,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了。

  “当时岁数小,参加开国大典感受不是很深刻,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每当看到电视上播放开国大典的场景,都会勾起曾经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我会不自觉地从视频中寻找当年自己所站的位置。现在想来,能够参加开国大典是我的机遇,更是我一辈子的荣幸。”张剑玲说道,60多年来她都会准时收看国庆阅兵,不会错过一次。

  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张剑玲毅然决定参军,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央军委办公厅中级卫生干校,从事医务工作。1957年,她通过自学考上了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学毕业后,张剑玲被分配到高邮市农业部门,从事植物保护推广技术工作,自此与高邮结下半个世纪的缘分。在邮期间,她的爱情事业双丰收,既组建了家庭,又获得了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农技推广荣誉证章等众多表彰。工作期间,她还经常回北京看看。“1949年,北京最高的楼就是北京饭店,共7层,后来我每一次回北京,都惊叹北京的发展变化。”张剑玲感叹道,而每次回北京,在天安门前照相成了她的习惯,也刻录着她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70年,祖国在发展,高邮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女儿刚出生不久,想买一双鞋都非常难。”张剑玲回忆道,当时高邮的商店非常少,一条老街走到头几乎都是住家,最后还是婆婆从老家赶来给孩子亲手缝制了一双鞋。如今的高邮,商店遍布,综合体商场也林立而起,城市面貌早已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

  70年来,张剑玲和祖国共同成长,从意气风发的学生到单位的技术骨干,从努力工作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到退休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如今的她早已扎根高邮,平时在老年大学上课,学习声乐、英语和电子琴;闲暇时,就去公园、生活广场打打太极拳,生活很是惬意。“感谢祖国的繁荣富强让我享受到今天的美好生活。世界观形成初期,我接受最多的是部队的教育,我还是一名拥有61年党龄的老党员,我爱我的祖国,爱我们的共产党。我还有一个愿望,希望还能够看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庆典。”张剑玲感慨道。

  (来源:今日高邮 编辑/方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