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蓄须记》、昆剧《梅兰芳》 紫金文化艺术节等你来

2019年07月30日 09:30:0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讯

       只听得台上锣鼓喧天,

       忽而字正腔圆的唱腔印入观众的耳中,

       人未到,声先至。

       用情之深,意之切,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有人用“文昌文曲天魁秀,不读诗书也可人”来评价他,

       他就是一代旦行宗师——梅兰芳。

儿童时期的梅兰芳

  梅兰芳,生于梨园世家,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22日)在宣武区李铁拐斜街45号(今铁树斜街101号)出生,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

今铁树斜街101号,梅兰芳诞生处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在他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梅兰芳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贵妃醉酒》又名 《百花亭》,源于乾隆时花部地方戏《醉杨妃》的京剧剧目。是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的拿手杰作之一

  对于年轻的观众来说,梅兰芳代表着中国历史悠久的京剧文化。但事实上,梅兰芳不仅是艺术大师,更是当年最红的明星,他的演出一票难求、他和孟小冬的恋情是各大报纸的头条、他受到的推崇和肯定更是空前绝后。

  梅兰芳,绝对的时尚之王

  旧上海的时髦是全盘西化的,海派贵族往往比肩西方,看的是好莱坞电影、吃的是西餐、跳的是社交舞。作为他们中一员的梅兰芳先生,虽然是传统京剧演员,但走下了舞台手上拿的是私人相机、身上穿的是西装革履。

西服革履的洋派京剧明星

  照相机在那个时候是件奢侈品,在旧上海,上照相馆拍照是件十分时尚的事,更不用说自己拥有一台相机了。梅兰芳先生这看似不经意入画的照相机,难讲不是作为一种品位、一种炫耀的装饰品被放入照片当中。

  1926年,上海虹口的公共泳池对公众开放,上海便有了男女同游。至1930年,高桥海滨浴场造好,泳装早已是海派人物们的装备。而那时,几乎所有的明星、名媛,如上官云珠、阮玲玉等都有穿著泳装的造型照。在30年代的上海,时髦人士都有那么几张泳装照。1946年戏剧旬刊画报1册,曾刊登过梅兰芳在美国期间的泳装照。

梅老板的泳装照

  走在时尚前沿,带动京剧一起时髦

  1913年,梅兰芳第一次上海之行,收获颇多,回京以后,他在旦角化妆上进行了改革。

  当年北方的旦角,不讲究画黑眼圈,淡淡的画上几笔就行了。片子贴的部位,又高又宽,往往会把脸型贴成方的,如果在鬓边贴出一个尖角,内行叫“大开脸”。头上再打个“茨茹叶”,这就是标准的青衣扮相,既死板,又呆滞。

  梅兰芳就采用了南方的旦角化妆法,把眼圈画得相当黑,加上一吊眉,眼睛显得格外好看有神。并根据个人的脸型,在适当部位贴上片子,观众看了就有美的感觉,为演出增加了光彩,同时也为北方旦角的化妆开了先河。

改变了京剧旦角的化妆术

  1914年,梅兰芳第二次去上海演出之后认识到:“戏剧前途的趋势是跟着观众的需要和时代而变化的”。

  他说:“我不愿意还是站在这个旧的圈子里边不动,再受它的拘束,我要走向新的道路上去求发展。”

  于是,在1914年到1916年中,梅兰芳的艺术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期。这段时期,他一面上演一些昆曲剧目,一面创制了古装新戏同时还排演了几出现代戏,《一缕麻》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部戏叙述了一桩指腹为婚给一对年轻人造成恶果的故事。意在提醒做父母的,不能为儿女的婚姻大事乱作主张。要知道,在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有这样的意识是非常进步、非常超前的。

  一时间,穿着现代装的京剧也时髦起来,毫不落后于当时的白话新剧。

梅兰芳在《一缕麻》饰演的林纫芬,照片中他身着妻子王明华的衣服,显得十分娇小、柔弱

  1916年底,梅兰芳、杨小楼应朱幼芬之邀加入桐馨社,梅、杨于第一舞台首次合作《长坂坡》。梅兰芳幼年曾就读于该巷东口外的万佛寺湾(今万福巷)私塾馆,杨小楼常顺道抱着或背着他去书馆,谁能想到十几年后两位大咖常常合演《霸王别姬》、《长坂坡》等名戏。

上世纪50年代,梅兰芳和杨小楼合作的《霸王别姬》不仅成为了梅兰芳优秀代表剧目之一,更成为了杨小楼的“传世之作”

  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第一人”

  旧时代的海派文化是崇洋的,时髦人物都以西洋是瞻,以只看好莱坞电影为傲,好莱坞从那时开始就是世界时尚先锋的汇聚地。而梅兰芳却是一位令好莱坞折服的中国演员。

  1929年,应美国邀请,梅兰芳先生率领梅兰芳剧团赴美国好莱坞演出。一曲《天女散花》将中国传统的长绸舞引入京剧,舞台上彰显出云动、风动、花从天上落的美妙意境,令美国人如痴如醉。

天女散花剧照

  演出结束后,美国文艺界的大腕和政界精英联合为其举行高规格招待宴会。就在大家开怀畅饮时,一位穿着破烂,浑身脏兮兮的“清洁工”不顾工作人员阻拦冲进了宴会厅,一把握住了梅先生的手大呼:“我终于见到你了!”后来大家才得知,这位“清洁工”竟是著名笑星卓别林!

  由于当时在拍影片《城市之光》,卓别林饰演一位清洁工,得知梅先生到美国后,就匆匆从拍摄现场赶来,以自己特有的幽默方式与“偶像”见面。

  从一定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梅兰芳是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第一人”。

  其实梅兰芳赴美演出时正值美国大萧条,原以为最多在纽约演3场,卖出一半票就不错。没想到,两个星期的票被一抢而光。当时的美国总统给梅兰芳写信,祝贺他演出成功,并说自己因公不在华府未能看到他的精彩演出,十分遗憾,希望梅先生再来华盛顿演出。

梅兰芳兰花指造型

  1961年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7月9日,梅兰芳被任命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作为“四大名旦”之首,他却说:“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四大名旦合影:梅兰芳、尚小云(左二)、程砚秋(左一)、荀慧生(右一)

  历史上痴迷于梅兰芳京剧艺术的戏迷无数,当时拥护他的影迷被称作“梅党”, 今天叫“追星”,当年则叫“捧角”。梅兰芳生前在民众中的影响力非常大,他的一举一动都引领着时代风尚。

“梅党”,最早的“粉丝团”

  关于梅兰芳先生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而在今年紫金文化艺术节期间,京剧《蓄须记》和新编昆剧《梅兰芳》将同时来到南京。届时,观众朋友们将在舞台上再次看到梅兰芳的传奇人生以及他所传承的艺术精神和民族情怀。

  (本文内容来源/ 听筝读诗、梨园杂志微信公众号;编辑/奚欣晨)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