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杨文英:有年轻人参与传承,芦墟山歌就不会消失

2019年07月23日 14:48:29 | 来源:苏州吴江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吴江区黎里镇文化体育馆是一组既有中国古典建筑特色、又有近代引进的西洋建筑特征的建筑群,整组建筑粉墙黛瓦、自然和谐。馆门口挂着“芦墟山歌保护中心”的牌子。

  推门进去,几位上了年纪的女性正在排练芦墟山歌,曲调古朴、歌声悠扬,透出独特的韵味。带头的那位叫杨文英,今年71岁,2007年6月获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

  在民歌界,芦墟山歌赫赫有名。古芦墟在今太浦河北岸的芦北村一带,这里以前叫北顾里,三国时已成村落,南朝梁太学博士顾野王之子安饶、安文卜居于此,遂有此名。而芦墟山歌也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芦墟行政区划调整,芦墟山歌并没有被忽视,吴江文化部门和镇政府对保存并发扬光大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给予充分重视,在财力上和人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因此,芦墟山歌得以薪火相传,并呈现出参与者越来越多的态势。

  杨文英谈起芦墟山歌的前世今生

  杨文英上世纪50年代在镇上的西中街小学上学,当时学校里有个校工叫陆阿妹,是从相隔不远的浙江嘉善县嫁过来的,她丈夫叫陆阿七,也是学校的校工。陆阿妹不识字,但她有唱不完的山歌,空闲时,陆阿妹就独自吟唱那些山歌。杨文英当时虽然年纪很小,但很喜欢听这位陆阿妹唱,陆阿妹唱的山歌不仅曲调优美,还有很复杂的故事情节,她唱着唱着就把故事讲出来了。尽管没有正式向陆阿妹拜师,但才上小学三年级的杨文英趁放假时没事,跟着陆阿妹实实在在学了很多山歌和调子。“后来才知道,陆阿妹在三四十年代就是山歌女王了,远近闻名。”杨文英说,陆阿妹能唱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讲述的是一个地主家的小姐跟一名长工之间的爱情故事,陆阿妹当时能完整唱出来,有三四千行。杨文英当年跟着陆阿妹基本上也能唱下来,后来年久日深忘记了一部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吴江的民间文化工作者整理《五姑娘》时,杨文英也参加了,整理出一千多行。

  “芦墟山歌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非遗,跟很多人的收集整理密切相关。”杨文英说,上世纪60年代,芦墟镇的张舫澜先生就开始收集整理芦墟山歌歌词,杨文英的弟弟杨敬伟也是山歌爱好者,他专门收集整理芦墟山歌的曲调,收集到20多种。改革开放后,文化部门和镇政府对芦墟山歌的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批热爱芦墟山歌的人又聚集起来,山歌还走进芦墟实验小学,由杨文英等人给孩子们传唱。1998年镇上成立了山歌社,当时加入的山歌爱好者有近百人,现在山歌社的规模越来越大了,很多年轻人也参与进来。

  杨文英传承芦墟山歌的这些年

  杨文英是上世纪90年代末真正成为芦墟山歌传承人的,那年,她从一家水泥厂退休,碰巧浙江嘉善县发起沪苏浙“小三角”地区民歌会演,嘉善有关部门邀请吴江派人参与,当时虽然芦墟山歌传承已经起步,但从来没有上过正式的舞台。芦墟文化站工作人员郁伟也是山歌爱好者,就跟杨文英一起参与了这次会演,他们对唱的是《汾湖边上新事多》,词是新的,调子却是老的。那次会演,沪苏浙各地赶来很多民歌专家,听到杨文英和郁伟的演唱,都很激动,反响空前热烈。原来,这些专家中的很多人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到芦墟来访问过陆阿妹,而杨文英他们的演唱,完完全全就是陆阿妹的山歌调。

  这次演出成功,给杨文英很大的启发,她更加明白,芦墟山歌是民间文化瑰宝,她有责任让芦墟山歌一代一代传下去。除了传唱从陆阿妹那里学来的山歌,她开始尝试把山歌搬上舞台。她改编的几十种山歌走上舞台后,都获了奖。

  2008年11月她参加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获“丰收奖”;

  2010年10月在第十二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浦东塘桥杯”长三角民歌邀请赛上获得金奖;

  2012年6月获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传承奖;

  2012年9月获文化部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铜奖。

  怎么让年轻人也喜欢芦墟山歌?

  这是杨文英一直在琢磨的事情。她和镇文化体育馆的工作人员一起尝试改编原生态的芦墟山歌,使之更具有现代色彩。2017年,他们将芦墟历史上一名清官当掉家产、接济灾民的传说,改编成一台长达16分钟的山歌剧,参加吴江区的会演,引起轰动,吴江电视台多次播出此剧,观众好评如潮。

  现在,杨文英几乎每天都要与山歌爱好者切磋传唱艺术。71岁的刘月珍小时候也听过陆阿妹唱山歌,也能唱很多原生态的芦墟山歌;68岁的张燕这十多年来一直跟着杨文英学唱山歌;58岁的沈茹飞不仅学唱山歌,而且学着伴舞,这些老姐妹在文化体育馆一练就是小半天。

  说话间,一男一女两名年轻人走了进来。杨文英介绍说,男的叫张佳诚,是文化体育馆的工作人员,女的叫张莺,是小学音乐教师,现在借调在文化体育馆,她母亲就是一名很出色的山歌传唱者。受邀表演后,两名年轻人落落大方地唱起来,他们的演唱既有传统山歌的韵味,又加入了现代音乐的技巧。

  “山歌代代相传,其实代代都有改进。”

  ——杨文英

  山歌社除了继承发扬原生态的芦墟山歌外,还会作一些适当的改造,不仅是为了吸引更多爱好者,而且也符合山歌传承的规律。

  “可惜今天包志刚没来。”杨文英说,包志刚是镇文化体育馆馆长,也是杨文英带的大徒弟,他能唱很多原生态的山歌,也能唱很多经过改良的山歌。除了包志刚,杨文英还带了几名年轻的徒弟。“有这么多年轻人参与传承,芦墟山歌就不会消失。”

  (来源:苏州吴江发布 编辑/郭文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