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沓油印的演出节目单,印记着启东文艺80年代的黄金岁月

2019年05月10日 11:18:35 | 来源:无启不有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沓泛黄的油印演出节目单, 

  牵出上世纪80年代那段,

  飞扬着歌与舞的青春……

  5月6日上午,我们在道源小舍见到了节目单的留存人老陈。

  “明天就要来临,却难得和你相逢。只有风儿,送去我的一片深情……”这间不过20平米的工作室里,伴着飘香的茶水,李谷一的《乡恋》轻声流淌,是老陈喜欢的老歌经典。

  老陈60年代出生。青春正盛的他,碰上了烟火与诗情迸发的上世纪80年代。从十年浩劫中苏醒,从混沌迷茫中回归人性,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思想自由奔放,开放包容,充满情怀。

  “如果用三个词形容那个年代,我想是‘年轻、真诚、单纯。’”老说。

  奔向田野歌唱

  20多岁,分配至启东化工企业工会工作,兼管团委工作。他喜欢唱歌,也敢登台,很快便在所属的机电系统里小有名气。

  “费翔、张敏敏、齐秦、蒋大为,还有关牧村、李谷一的歌,都爱唱。”如数家珍。那时,黑白电视都尚未普及,听歌大多是通过广播和电台。

  有一回,骑着二八自行车穿行乡间小路,50多里的路,有村广播里歌声的陪伴,变得特别有意思。当李谷一的新歌传来,一激动,丢下自行车,跑进田地里,站在高悬的喇叭下,听着唱了一遍又一遍。

  1983年,有幸参加了启东县文化馆声乐培训班。“班里四五十个学生,南师大来的老师,讲了半个月,很尽心。唱到最后,喉咙都哑了。”说,前段时间,82岁的老师来启东玩,他陪着一起钓鱼,又想到那时的青春。

  “振兴杯”声乐赛一等奖

  拿出珍藏的数十张演出节目单,启东县职工“五月”歌会、《青春颂》文艺晚会、七一歌会……一年七八场的演出,是最开心的日子,“一场演出通常要彩排一周,我们一帮爱文艺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相互鼓劲。”

  彩排、演出的地点大多在当时的工人文化宫和二招。舞台的布置很简单,深色的帷幕一拉,舞台上方悬挂着彩色剪纸,极富时代特征;没有伴奏带,要么清唱,要么乐队伴奏。说是乐队,传统点的,不过一架手风琴、一把二胡;现代感的,吉他、电子琴。

  因为热爱,和同一批爱歌唱的年轻人,乐此不疲。“一接到办公室通知有演出的电话,就很开心,积极准备起来。”翻出了一张穿着笔挺西服的旧照,英气逼人。“演出服要自己准备,这一套就是我问别人借的,上身效果还不错。”

  1988年4月,参加了启东电视台与工人文化宫联合主办的启东县首届“振兴杯”声乐电视大奖赛,并以一首《敢问路在何方》斩获冠军。这场演出在启东电视台循环播放,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最大的谈资。

  后来他和启东其他优秀的歌手一同参加了南通市五月花首届电视声乐大奖赛。

岁月流逝文艺不老

  上世纪90年代,去了本企业驻上海办事处,后又下岗自谋出路。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把更多的精力发在了经济建设上,文娱活动一下子清冷了不少。直到二十一世纪,网络、手机普及,娱乐的方式愈加多元,曾经一场演出带来的单纯快乐,已很难寻觅。

  2014年,退休回启后,加入了新世纪职工合唱团,再展歌喉。6月份,他将与团队一同前往南京参加江苏省紫金合唱节。

  与他同批的启东本土歌唱者们,有的仍流连在耀眼的舞台,有的成了大学客座教授,有的远涉重洋成了知名画家,还有的偏居凤凰古城开起了酒吧……

  时光匆匆,值得欢喜的是,文艺者们,依旧青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