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接力 守护宿迁宿城18座无名烈士墓50多年

2019年04月08日 10:33:40 |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要道村,有一片松树林郁郁葱葱,林下18座坟茔一字排开,18位烈士长眠于此已经70多年了。

  4月4日上午,当地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手拿小白花来这里扫墓。在学生们到来之前,吴龙创早早来到墓地进行打扫。

  吴龙创今年50岁,是要道村村民,他的父亲吴佃良因病去世后,他答应父亲接力守护18座烈士墓。

  这些烈士是在1948年的洋河战斗中牺牲的。据载,1948年7月9日,国民党军队在华东战场炮制了“守江必守淮”的战略计划,洋河成为国民党军队部署在淮阴至徐州沿线的重要据点。为打破敌人计划,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十五团奉命于7月9日拂晓发起了战斗。由于敌军装备精良,设防坚固,部队多次冲锋未能成功,伤亡很大。最终经过两天的激战,洋河战斗取得胜利,为淮海战役的全面打响作了铺垫。全国解放后,洋河战斗因其重大战略意义和战斗的激烈悲壮,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1948年,我父亲才10岁。”吴龙创告诉记者,父亲曾说过,这些墓中的烈士牺牲时年纪都不大,也不知道究竟安葬了多少人。

  要道村党支部书记吴越介绍,这场战斗中牺牲的战士大概有100多名,80余名战士直接安葬在现在的洋河烈士陵园,其余安葬在要道村村部西南方,也就是现在的18座墓群所在地,占地面积3.9亩。当时吴佃良家离墓地只有300米远,吴佃良总会不自觉地去墓地看看,防止牛羊在坟堆上踩踏。

  1957年,19岁的吴佃良参军,被分在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机场7中队,成为一名空军地勤人员。他曾亲眼目睹一名战友壮烈牺牲,让他想起了家乡墓地里那些不知名的烈士。从此,这18座无名烈士墓成为吴佃良心中最大的牵挂。也就在那个时候,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1年8月,吴佃良退伍回乡,先后担任当时的仓集区河西公社民兵营长、农业生产副主任等。后因身体原因,他不再任职,回家务农。这期间,他搬了几次家,可是无论搬到哪里,他每天吃过早午饭,便骑着三轮车赶到墓地,清理环境。2015年,吴佃良一家搬到了要道村桃园组,距离烈士墓地3里远。一天,他像往常一样骑着三轮车去墓地,不料在一个拐弯口发生车祸,导致一只脚受伤,行走时需要拄着拐杖。他让女儿给他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便于每天往返墓地。

  从少年到老年,从青丝到白发,为了心中的“放不下”,吴佃良成为18座烈士墓的守墓人。今年1月31日,吴佃良因病去世。在医院住院期间,他还撑着跑出医院去墓地打理。临终前,他希望有人能接替他守护18座烈士墓。

  如今, 吴佃良被安葬在距离烈士墓300米处。吴龙创开始了接力守望,他每天都会来墓地打扫,并新栽了不少树。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李明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