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与立、融与合、舍与得 探寻创新驱动的"江阴密码"

2019年02月17日 08:34:08 |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日前,从科技部传来消息,国家启动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建设,建设周期为3年,江阴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也在此次全国“大摸底”中再次显现,“打分筛选环节,江阴排名居前,直接入围了首批名单。”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非常自豪。这块9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何以能够迸发出如此强劲的创新活力,怀揣这个问题,记者在江阴寻找“答案”。

  破与立 传统行业的逆袭之道

  位于江阴南闸街道的惠尔信精密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从厂区外观看,绝不会和“铸造”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气派的厂房,洁净的厂区道路,漫步其间,没有异味,没有噪音。走进董事长徐惠民的办公室,正巧,南闸街道的工作人员张刚正和他核对年度数据。“去年中美贸易摩擦对企业没影响,利润稳步增长。”徐惠民沏上一壶茶,自信溢于言表。

  “说实话,2018年美国第一批500亿加征关税清单一出,我的产品一个都没逃掉。”那为什么对企业没影响?徐惠民解释道,增加的税费全部由美方企业承担,而这都源自其产品的“无可替代”。

  作为一家精密铸件供应商,长期以来,惠尔信以其过硬的精密加工能力赢得了德国西门子、德国恩德、美国特灵、英国伟尔等世界工业500强企业的青睐。在徐惠民看来,这一方面得依靠业界顶尖的加工设备,但更重要的则是企业强劲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不颠覆,无以为生。”徐惠民分析说,废气刺鼻、粉尘弥漫,像铸件制造这样污染严重、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的传统行业,消亡只是时间问题,要生存,必须得换一个“活法”,而改变必须依靠创新来颠覆。

  在徐惠民的眼中,未来的企业应该基于高端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生产。这几年,惠尔信不断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目前,一套投资500万元自主研发的惠尔信智能云系统已正式投用,集成了油漆自动编程、生产全程监控、管理全程覆盖等功能。基于这一系统,企业又投资1500万元,自主设计建造智能化油漆车间,实现了喷漆过程的零排放和零污染。

  而今,徐惠民又在位于江阴的研发中心酝酿一个“大动作”——智能化铸造项目的研发已到关键时刻。“这个首创性项目一旦成功,对于整个铸造行业来说又是一个颠覆。”据徐惠民介绍,通过仓库、造型、浇铸、开箱、打磨等环节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效率将提高20%以上。

  2018年,江阴全市共申报省高新技术企业194家,培育省高新技术后备企业83家,认定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362家,比上一年分别增加49.2%、69%和188%。7家企业获评“江苏省创新型企业100强”。全市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3项,获批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4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首超3%。

  融与合 “柔性聚智”破除创新痛点

  尽管已有“6个诺奖研究院”落户江阴,也有一批高端人才在江阴企业打拼,但对绝大多数江阴的制造业企业来说,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依然是创新发展最大的“痛点”。有研究报告指出,缺乏高铁等交通设施、基础设施,使江阴企业在揽才上多了重重阻碍。

  即便如此,这并没有消减江阴企业对人才的渴求。为了更好地让人才为企业服务,2018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新桥企业炎鑫科技在上海、北京两地都“筑巢引凤”,设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企业负责人透露,行业内的研究院大多也在一线城市,在江阴完不成的“难题”就会交由他们来解决,人才不需要来江阴就能为总部服务。位于临港开发区的金箍棒工业产品设计江阴有限公司,通过连续2年在全国范围举办大型工业产品设计比赛,企业“智库”内已汇集了1.2万名优秀设计师,企业负责人说,第三届比赛他们将会开放国外端口,在全球范围内网罗优秀设计师。

  贝瑞森则给出了江阴“柔性聚智”的最佳样本。这个国际第四家、中国第一家贻贝粘蛋白的生产供应商,其股东有很大一部分是技术入股。诺奖得主等国际顶尖人才的加入,使其创新动力满满。公司在中国和瑞典拥有博士以上学历员工、顾问13名,占员工总数的35%,高科技人才流转率控制在了4%。截至目前,贝瑞森已提交国内发明9项,国际发明专利29项,其中23项进入国际公开阶段。

  “好政策不能放在抽屉里,应该要把它送上门。”该市科技局局长周琛认为,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最近,江阴又出台了“创新发展16条”、“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和“技术转移实施意见”等一批组合新政。如何确保出台的政策“能解渴”,确保企业真正“有感觉”?为了在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上用功发力,不久前,该市科技局特意把全市的科技创新政策宣讲培训会放在了企业众多的华士镇举行。这场宣讲会座无虚席,让周琛印象深刻,“除了科技条线的工作人员,还有165家企业代表,不少企业还加派了人员来参会。”

  舍与得 叩开未来之门的强者远见

  除了企业自身舍得投入之外,政府在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扶持力度,也让像惠尔信这样的企业对未来信心满满。在惠尔信的车间内,年轻的企业技术人员刘义脸上透露着骄傲,“这两个龙门铣可比上海进博会的那台网红‘金牛座’大得多。”随着一个个智能化、高端化设备的投入,在大型零部件精密加工领域,惠尔信已有十足的底气与欧美精密加工企业并行奔跑。这背后,为惠尔信大阔步发展“撑腰”的正是江阴市的科技贷款。“扩张资金压力不小,一下子帮忙解决了8000万元的科技贷款,轻松了不少!”徐惠民笑着说,有了这8000万,惠尔信“如鱼得水”,企业年销售额从往年的1.56亿元增加到去年的2.8亿元。

  最近,南京大学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江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指数较全省具有明显优势。其实,不仅是惠尔信,近三年来,江阴已累计发放“澄科贷”超13亿元,商业贷款逾20亿元,每年平均受益企业超过150家。“企业舍得为创新发展投入,必要的时候,政府做好‘店小二’、‘急郎中’就得‘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该市副市长赵强这样说。

  不仅如此,江阴正在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接洽。这家有点“怪”的科研机构,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专注于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环节。据了解,2018年,该院已与法尔胜建立了联合创新中心。下一步,双方旨在通过合作创新体制机制,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为江阴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技术支撑。

  “这方面的‘舍’不仅仅是为了眼前,更是立足长远,为江阴未来的‘得’蓄势注能,这个未来可能十年,可能二十年,甚至更远。”对江阴这座创新之城的未来,周琛充满憧憬。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