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老生”潘华:为戏甘当绿叶40年

2018年11月01日 08:47:38 | 来源:江南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昨天,在无锡市锡剧院的排练厅里,“老生”潘华显得十分忙碌,一会与乐队窃窃私语,一会与对戏演员激烈讨论,或在一旁皱眉深思……因为11月4日,是他从艺四十年艺术成就折子戏的展演,这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分会场的演出。锡剧里的老生历来是被冷落的行当,因为在舞台上老生永远都是配角,潘华却觉得,“没有绿叶这样的配角,主角就无法闪亮,为了戏,我愿意当那个照耀别人的人。”

  从小生到老生“配角”也能发光的

  如今已经55岁的潘华回忆当年在学校学戏的场景,依然津津乐道,“小时候学戏特别乖,大伙把练功、练声当作是身体的一部分,那时没有微信、微博、新媒体,心思都比较专一,所以锡剧就是我们唯一的娱乐。”潘华最早进锡剧院也是唱小生,当时锡剧院名角众多,如王彬彬、梅兰珍、汪韵芝和季梅芳,在那个年代,这四位名家既各为台柱,更是把锡剧的小生、花旦行当推向了顶峰。“学戏的孩子,从小励志都想成为英俊小生、漂亮花旦,我记得当时我们院团几乎90%的人都是学这两个行当,我不是扮相最好的,也不是最聪明的,学戏天赋在同辈人中也不出彩。”潘华告诉记者,有时候挺想放弃的,可是一次无意间的接触,却成就了如今的自己。“那么多人抢着小生,我觉得自己没什么机会,而老生这个行当没人在意,因为这个行当永远都是跑龙套的命,几乎不受待见,可是我却被老生那种铿锵有力、沉着有序的唱腔所吸引了,我相信就算是配角也会发光,也会在舞台上有一席之地。”潘华说。 

  从此,潘华改变了路线,拜师上海著名淮剧麒派艺术家陆少林,深得其精髓。麒派是由一代宗师周信芳创建的,是南派老生的重要流派。京剧界常有“北有梅兰芳,南有周信芳”和“南麟北马”之说。潘华初学老生,时有不顺,“老生的唱腔某些程度更低调,尤其麒派主要特点是通过高难度的唱念做打来刻画人物,我以前唱戏的时候嗓音会有点沙哑,经过日积月累的磨炼,现在的嗓音却是我最满意的时候。” 

  27岁就获大奖 刷新锡剧界奖项纪录 

  说潘华有京剧麒派风格一点也不为过,每次演绎角色,他总喜欢将俊朗端庄的外貌融入饰演人物的内在情感,辅以外化的形体功架、苍劲而沉稳的唱腔念白,他擅演各种形象、各种身份的老生,于缠绵悱恻的锡剧艺术中别树一帜,宛然京剧麒派的风格,在锡剧界并不多见。记者翻开他的获奖目录,《二泉映月》华清和一角分别获得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北方片)表演奖和第十二届上海戏剧“白玉兰”奖,以《江南雨》阿宝一角获得第十九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配角提名奖、2009年江苏省优秀新剧目评比展演优秀表演奖。央视《名段欣赏》专集介绍其折子小戏。并先后在《珍珠塔》、《孟丽君》、《二泉映月》、《清风亭》、《狸猫换太子》、《江南雨》、《二泉映月·随心曲》、《梅花谣》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形象。 

  记者获悉,此次折子戏一共有5段戏,如《十五贯·访鼠测字》、《清风亭·追子争子》、《孟丽君·相府招赘》 等都是十分经典的戏曲选段,一些选段更是经过潘华重新改编。《十五贯·访鼠测字》就是移植改编自昆剧的一出折子戏,潘华告诉记者,这出折子戏原昆剧中全部为念白,无一句唱,而锡剧移植后进行了改编,潘华也将“况钟”这个人物加了几个大段唱,可谓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开场戏是《琵琶记·扫松》,这是潘华艺术生涯中的里程碑之作,早在1990年,27岁的潘华就凭此一举摘得江苏省第二届青少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刷新了历年来锡剧界该奖项的最高纪录。也正因为这个奖项,老生这个行当被渐渐地重视起来。 

  锡剧老生行当难传承 只因无人拜师 

  说到锡剧老生,一直都是众多生、旦为主的戏中的“绿叶”行当,尽管老一辈锡剧老生艺术家取得了诸多成绩,但由于剧目少、表现形式单一等弊病,难与京剧、秦腔、晋剧、豫剧等剧种一争短长。人才储备方面也是捉襟见肘,小生花旦的火热,吸引了大批锡剧表演人才的涌入,反观老生行当则是门庭冷落,形势堪忧。“在我得江苏省青少年演员一等奖前,我已经唱了近10年的老生,早期都是跑龙套,能在戏里唱几句已经是奢求,更别说整场登台。”潘华说。 

  而当记者问到会不会收徒将老生行当传承下去?潘华很无奈地告诉记者,目前为止,都没有人来拜师。“老生这个行当,唱得再好也是配角,谁愿意当天生的配角呢,总希望自己能以主角之姿登台,其实在我看来配角挺好,没有配角,主角再出色也无法展示自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就算当40年的配角,我也感觉值得,大家都是为了戏好看,一出好戏少不了任何一个角色,人一定要忠于自己的行当,不能看轻自己。”
     (来源:江南晚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