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40年:江苏渔业第一村的沧桑巨变

2018年10月23日 14:43:17 | 来源:启东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吕四依海而兴,因渔而名。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进了吕四渔区。从出海打渔到远洋捕捞,从单一发展水产加工到打造综合性渔港风情区,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吕四港镇海渔村充分发挥临海优势,走上了“以海兴村”的发展之路。

  5岁上船,28岁当上船老大,今年63岁的吕四港镇海渔村村民曹金裕与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过去出海打渔都是木船,条件艰苦,水都喝不到,船上洗脸洗手都是用的海水,行船完全靠风力和人力,那时出海危险重重,海上捕鱼经常是拿命讨生活。

  1979年,海渔村在全县第一个实行包产到船头的承包责任制,实现了从“工分制”到多劳多得的历史性蜕变,渔民捕捞积极性空前高涨,收入成倍翻番。腰包渐渐鼓起来的曹金裕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条渔船。

  船换了又换,工人招了又招,曹金裕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两年前,雇了一名船老大,曹金裕正式结束了四十多年出海捕鱼的生涯,在家当起了甩手掌柜。

  与父辈们出海打渔、养家糊口的境况不同,如今,海渔村的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

  九月中旬,正是四个半月的休渔期刚刚结束的时候,吕四渔港迎来了第一个渔汛期。彭卫东的鑫盛水产里一派繁忙,冷库里工人们忙着分拣、打包、装箱、装车。

  彭卫东的父亲也是一名船老大,家里世代以出海打渔为生。年轻时,彭卫东也曾跟着父亲出过海。那时候生活很苦,吃饭的时候,一只手把碗端住了,两只脚还要把菜盆子夹住。不然渔船不稳,菜盆子都会翻掉。

  跟其他渔民一样,父辈期望他长大以后也能成为一名船老大,但短暂的出海经历让彭卫东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在祖辈这一代,大家纯粹是就近卖海鲜,价格卖得很低。但现在彭卫东通过收购加工,将海鲜销往更远的地方,利润空间相比以前会更大。

  全省第一个村级冷库、启东第一家人工养鳗场、渔网厂、紫菜加工厂……海渔村不断挖掘“靠海吃海”的生存之道,走上了致富路。潮起潮涌,沧海桑田。渔区的人们逐渐意识到,捕捞吃的是资源饭,换一种方式“靠海吃海”是转型的必由之路。

  吕四港镇海渔村党总支书记肖华告诉记者,随着吕四大港的开发建设,新渔港码头已经投入使用,仙渔小镇也在加快建设。他相信,不断改善的渔业发展环境和国家的利好政策,都将让海渔村的村民受益。

  手握“海洋”和“渔业”两张牌,启东按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总体要求,把渔港建设与海洋风情区建设紧密结合,精心实施渔港码头、水产品交易中心、仙渔小镇等工程,全力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渔乡古镇风情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渔港风情区。

  港因渔而兴,渔因港而旺。

  大海哺育了这里的人民,也必将成就这片神奇的土地。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