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高质量发展三张“金名片”

2018年10月08日 09:30:17 | 来源:中国淮安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淮安,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位于江苏省北部中心,中国大运河之控扼中枢,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68万,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明清时,淮安是全国漕运指挥中心、全国漕船制造中心、全国漕粮转输中心、黄淮运河治理中心和淮北盐集散中心“五大中心”,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京杭大运河沿线“四大都市”。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淮安也正在磨砺属于这座城市的“金名片”,在古城新道上谱写新的篇章。这其中,着力打造“世界美食之都”、维护并挖掘好运河之都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效益、以更大力度塑造开放新高地等,无不展示出这座城市“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雄心,既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深厚历史底色,也勾勒出淮安高质量发展的轨迹。

  美食之都:

  以食为媒联动世界

  淮扬菜盛于明清,淮安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淮扬菜之乡”。9月上旬,“一带一路”淮扬菜国际化高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世界中餐业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美食组等机构负责人以及美食之都城市代表齐聚这里,为淮安申创“世界美食之都”建言献策。

  淮安市副市长顾坤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此次活动参与外宾来自五大洲20多个国家,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对于提升淮安和淮扬菜的国际关注度将产生深远影响。

  “世界美食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城市的一类称号,包括高度发达的美食行业、大量传统餐厅和厨师、留存当地烹饪诀窍方式和方法等8条评审指标。目前,中国已有成都、顺德、澳门创成“世界美食之都”。淮安,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传承地,具有申创“世界美食之都”的明显优势和基础。

  淮安现存淮扬菜菜点1300余种,因其选料精准、因材施艺、加工精细、烹技精湛,同时注重养生、崇尚韵味、追求完美,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淮安是全国设区市中申报饮食宴席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蕴之外,淮安也有坚实的食品产业基础。近年来,淮安将食品产业列入全市“4+2”特色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2016年食品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拥有“淮安茶馓”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0件,居全国设区市第一;“盱眙龙虾”品牌价值达169亿元,位居全国淡水产品品牌价值榜榜首。

  截至2017年底,淮安共有各类餐饮店4万多家,从业人员35万余人,餐饮销售额达16.54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盱眙龙虾”门店达1.7万家,是肯德基中国店总数的3倍。淮安正成为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在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看来,美食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才能经岁月洗礼而经典永存。“我们积极申报‘美食之都’,就是为了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淮扬菜文化,传承中国味道,展示饮食之美。”

  打造“世界美食之都”的意义更在于,将为淮扬菜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具价值的展示交流的全球平台,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和展示淮扬美食文化,将淮扬菜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发扬光大,推动淮扬菜走向世界。

  这不仅能推动淮安美食产业及城市产业的升级发展,提升城市品牌和城市国际形象,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市民对淮安美食文化、淮安人文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淮安的高质量发展凝聚人心、增添动力。而淮安也能以食为媒,深化淮安与世界各地的交流,更好践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运河之都:

  古老运河再书瑰丽华章

  夜里穿行于淮安里运河上,凉风习习、水声潺潺,两岸灯光璀璨。两岸戏曲表演吸引了不少民众驻足欣赏。

  淮安市文物局负责人指出,明清鼎盛时期,淮安是黄、淮、运河交汇之处,“面湖背海,左江右河,镇居其中”,为“南北舟车之要道”,漕运总督、河道总督、淮北盐运分司均驻节于此,是当时全国漕运枢纽、盐运枢纽和河道治理中心,“淮郡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从而奠定了淮安“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

  淮安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袁来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大运河淮安段是大运河全线历史最早、延续最久、变迁最复杂的河段,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水利、生态和经济功能。目前淮安正以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将大运河文化建设作为实现“江淮崛起梦”的重要抓手,让“运河之都”焕发出时代风采。

  淮安运河文化遗产数目繁多,且种类多样,列入大运河淮安段保护规划的各类运河遗产93项,包括京杭运河、黄河故道、洪泽湖大堤等各时期水利工程及相关文化遗产35项,聚落遗产8项,其他运河物质文化遗产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7项,生态和景观保护区2项。

  聚焦运河之都“金名片”,淮安着力从保护、传承、利用上做文章,坚持把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相结合,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之魂,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保护方面,编制实施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保护、清口水利枢纽遗址保护、板闸遗址保护、码头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等规划,传承和延续好历史文脉;规划实施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等一批运河遗产的保护修缮与展示工程,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使得淮安运河水工遗存、附属遗存和相关遗产得到及时高效的维护。

  传承方面,挖掘独特地位的漕运文化,研究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中国漕运制度及其衍生的漕运指挥、漕船制造、漕粮转输、河道治理等漕运文化元素;挖掘独特集成的河工文化,重点探究复杂水利工程的实用价值、科学价值,以及水利工程所蕴含的人文文化内涵、人类意识的文化创造。

  利用方面,整合运河沿线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形式多样的运河旅游产品,重点推出特色村镇游、运河水上枢纽游、运河区域名人故里游等一批经典运河旅游线路和品牌。以里运河文化长廊为例,当地将运河文化镶嵌在项目建设全过程,通过“起、承、转、和”四大板块,建设现实版“清明上河图”,重现“运河之都”繁华盛景,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

  “淮安将按照‘高品位文化长廊、高颜值生态长廊、高效益经济长廊’的定位和建设文化运河、生态运河、经济运河、共享运河的思路,努力把大运河淮安段打造成为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区、中国水利河工文化经典集成区、运河生态文旅江淮经典体验区、运河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为传承中华文脉交出新时代答卷,让奔腾不息的大运河再书瑰丽华章。”袁来说。

  开放高地:

  “南有昆山、北有淮安”

  “这个晶圆片经过了1000多道工序,虽然只有指甲大小,但相当于48层的楼房里住进了1300万人,就这么精密。”在德淮半导体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如此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解释芯片的精密度。

  他介绍说,公司通过代工企业生产的芯片已广泛应用到华为、联想、传音等手机上。目前,年产24万片的12寸晶圆厂15万平方米建筑全部建成,厂房内100多台设备已安装到位,再过几个月就将正式生产。公司的目标是在该领域成为世界第一。

  在淮安,像德淮半导体这样具有台资背景的企业不在少数。淮安市商务局副局长刘旻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富士康、实联化工、敏安电动汽车、旺旺食品、鹏鼎科技、康师傅等20多家知名台企已落户淮安。台资集聚已成为淮安的“城市名片”,“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利用台资格局日益巩固。

  淮安市台办副主任周鑫进一步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累计设立台资项目1297个,总投资185.6亿美元,协议台资超过94亿美元,到账台资59.9亿美元,占到全市利用外资的半壁江山。

  有此成果,缘于各级部门对台工作的高度重视。2014年,国台办批准淮安为全国唯一的“台资企业产业转移积聚服务示范区”。2016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又出台《关于支持淮安台资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淮安市先后出台《推进台资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意见》《台资示范区建设工作行动方案》。

  如今,落实国台办、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淮安在江苏设区市中率先出台《关于促进淮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施办法》,从促进经贸合作、推动台胞创业、引进台湾人才、深化淮台交流、优化台商服务等方面推出58条举措,致力于为台商台胞来淮创业就业、交流发展营造最优质环境。

  继续夯实台资积聚高地的同时,淮安也把目光投向了全球,寄望通过吸纳一切外来先进技术和生产要素,推动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近年来,伊弗特精密零部件、德淮半导体、时代芯存研发总部等产业项目落户,外资项目已成为淮安主导优势产业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分别为65.5%、21.7%。

  积极融入国家全面开放大局,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7年,淮安外贸进出口46.36亿美元,同比增长34.5%,增幅全省领先。全市前两大出口市场美国、欧盟占比分别为23.5%、23.4%,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出口占全市的25.7%。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到33.1%和6.5%。下一步,淮安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实施台资高地拓展深化工程、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工程、对外贸易优进优出工程等,迈出开放型经济建设更加坚实的步伐。

  (来源:中国淮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