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空军首架飞机如何诞生与扬州有何关联?

2018年08月20日 08:20:17 | 来源:扬州网-扬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期,抗日战争中中国飞行员冲天参战、血性杀敌的悲壮事迹刷屏诸多新媒体。

  今天是8月20日。你可能不知道,73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20日,日军投降第五天,汪伪“建国号”专机从扬州伪空军基地起义,飞行1200公里,最终胜利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该机因此成为人民空军首架飞机。

  为何从扬州飞向延安?

  当机立断,弃暗投明驾机起义

  1945年8月10日,日本承认“波茨坦宣言”,准备宣布向盟军投降。国民党高层获悉这个消息,准备接收江浙皖三省的日军投降,并接收汪伪政权的航空教导总队。

  汪伪政权空军始建于1941年。汪伪军事委员会设有航空署,署长由汪精卫之妻陈璧君的五弟陈昌祖担任。共有日本制造的93式、95式、99式教练机20多架,几十名飞行员和一些空勤、地勤人员,伪空军基地设在扬州,配有一个警卫营。汪伪政权有3架专机:“建国号”、“淮海号”、“和平号”,经常停放在扬州空军基地,除担负汪伪政权的专机任务之外,有时也作运输之用。

  国民党高层向汪伪空军少校飞行教官周致和下达了将航空教导总队从南京汪伪政府迁移到扬州天宁寺的命令。

  扬州市郊新四军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甘泉支队接到新四军苏浙军区密电,汪伪航空总队将从南京迁移到扬州天宁寺,要做好策反和安全工作,让其飞向延安,保证起义成功。

  时任汪伪少尉飞行员的黄哲夫到南京找到至交好友周致和,两人当机立断,决定弃暗投明驾机起义,飞往延安。黄哲夫很快就同中共游击队、新四军取得了联系,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及其他首长接见了黄哲夫。

  1945年8月20日上午,汪伪“建国号”专机在扬州空军机场整装待发,机上6人,分别是正驾驶、少校飞行教官周致和,副驾驶、少尉飞行员赵乃强,领航、少尉飞行员黄哲夫,少尉飞行员管序东,空勤机械士沈时槐、黄文星。

  当年空军基地今何在?

  相关史料印证在蜀冈一带

  针对历史事件中提到的“伪空军基地设在扬州”,有人提出:当年扬州伪空军基地今何在?据曾经写过《扬州起飞》剧本的扬州人王晖介绍,《扬州起飞》剧本中提到了“8月20日,在扬州杨庙机场曙光初照……”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伪空军基地就建在扬州邗江区杨庙一带。

  那么,当年汪伪空军基地真的是建在杨庙一带地区吗?记者在赴杨庙采访中了解到,曾经编写杨庙乡志的本地人潘学松介绍,“杨庙历史上没有过机场,但从相关媒体看到过,扬州在抗日战争时期有过飞机场的,在蜀冈一带。”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市有关部门已对当年扬州机场进行了考证:“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蜀冈一带就曾建有军用的扬州机场。八路军的首架飞机,就是从这里飞向延安的,后来该飞机被命名为‘820号’,目前,我市有关方面正计划在‘扬州机场’原址上兴建纪念塔(亭),以纪念扬州对中国空军所作的贡献。”相关史料印证起义的汪伪空军机场是确实存在的,并与剧本中所述内容不谋而合,但是伪空军机场并不是在杨庙,而是在蜀冈一带,今翠岗中学对面。

  1945年8月20日,“建国号”飞机从扬州出发,到达延安的航程约1200公里,经过5个多小时的飞行,终于在延安安全降落。起义人员受到了延安机场勤务人员热烈欢迎。“建国号”飞机是8月20日飞抵延安,因此,后改称为“820号”飞机,这也是我八路军第一架飞机,隶属于总司令部。

  《扬州起飞》筹摄进展如何?

  剧本四易其稿即将搬上银幕

  近日,编剧王晖收到四川某单位来电,就拍摄《扬州起飞》剧本具体事宜,确定近期到上海作进一步洽谈。王晖退休后,笔耕不辍,写了多部有影响的剧本。早在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编剧王晖创作的,由市文联、上海亚太影视公司联合摄制的抗战儿童影片《小小新四军》,举行座谈见面会,这也是在电影节上展映的唯一一部儿童军事题材故事片。《小小新四军》由扬州人编剧,扬州人导演,并在扬州景区拍摄。2014年,王晖还负责创作《张爱萍在方巷》剧本,并开机拍摄,长达20分钟的电视纪录片,重现当年张爱萍将军在方巷的事迹,供“张爱萍在方巷”史料陈列馆循环播放,受到各方赞誉。

  针对《扬州起飞》剧本,王晖表示,《扬州起飞》已四易其稿,2010年8月26日完成初稿,并先后于2011年8月6日、2014年4月26日进行了两次修改,今年6月16日,王晖再次对剧本作了进一步修改,将就拍摄事宜与相关单位作进一步磋商,不日这段鲜为人知的扬州革命重大历史事件将搬上银幕。

  (来源:扬州日报 编辑/汪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