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分类志愿者每天“盯梢”厨余垃圾定点处理

2018年06月21日 12:03:09 | 来源:江南晚报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早晚倒垃圾的高峰时段,有垃圾分类志愿者在一旁指导、协助居民正确地扔垃圾,小区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由专门的垃圾运输车输送到街道有机垃圾处理中心,并转化成肥料用于绿化。在无锡市新安街道,虽然垃圾分类工作在整体上还尚有不足,但在厨余垃圾的处理上已颇有建树,大部分居民能够做到在自己家里就自觉分拣。

  编者按——

  随着垃圾分类制度的推行,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意识不断提高,但在日常生活中,对分类标准的不了解和设施的不完善也阻碍着人们进行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是否便利,是直接影响居民垃圾处理行为的重要因素。不少人对于垃圾到底是否可回收心里没底。事实上,因地制宜、简单易记的分类标准更便于推行。2017年开始,考虑到无锡的实际情况,再加上便于市民操作等原因,无锡将原先的生活垃圾分类四分法变为三分法,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让大家更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正是在这一方面“接地气”的尝试。

  无锡的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也在逐年提高,大街小巷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等标识的垃圾桶随处可见,根据相关规划,今年市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45%,到2020年末,这一比例要上升至70%。

  有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和设施,剩下的就是全民持之以恒的参与。管理学上有个“木桶效应”理论,有专家认为,我国目前垃圾分类的“木桶”,长板是政府主导、资金保障度、顶层设计、基层创新;而短板,则是“全民参与”不高,这样的“木桶”显然盛不了太多水。

  作为人群聚集区的社区是生活垃圾产生的源头,决定着后续垃圾收运处置的难度,也影响着整座城市的垃圾分类水平。从今天起,本报选择了一系列生活垃圾分类的“先行者”,他们的实践经验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引导和启迪。

  垃圾分类是人人均可参与其中来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方式,期待您跟我们一起揿下生活垃圾分类的“全员加速”按键……

  志愿者定时在垃圾箱旁分拣

  从2011年4月开始,新安街道在新安花苑第一、第二、第三社区推广垃圾分类,动员社区热心居民做垃圾分类志愿者,每天定时在垃圾箱旁边负责宣传和二次分拣。相比而言,一社区的分类垃圾箱布点最多,几乎每两个楼道就有一组垃圾桶,因而志愿者也多一点,一共106个,每人负责一组垃圾箱。

  今年75岁的老人肖杏泉是第一社区的居民,从推广伊始就成为一名志愿者,负责小区52和53号两个楼道之间的那组,到现在已经整整7年了。其间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每天早上6点之前,下午5点左右,他都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垃圾箱旁边,头戴志愿者帽,拿着火钳和钩子,把厨余垃圾箱里的塑料袋、食品包装拣出来扔到旁边的垃圾箱里,有时候碰到没有在家里做好分类的居民,也免不了要说道几句,提醒他们下次要注意。

  肖师傅说,以前街道的要求很高,居民在扔厨余垃圾的时候,需要将装在垃圾袋里的垃圾先倒进垃圾桶里,然后再把垃圾袋单独放到“其他垃圾”箱里,但是由于厨余垃圾比较脏、味道又重,尽管志愿者们准备了一桶清水用来洗手,但许多居民仍然做不到这一点,于是志愿者们便承担起二次分拣的工作,“如果不把塑料袋挑出来,会影响厨余垃圾处理机器的运行。”

  有的人会把垃圾袋口扎紧,这样又增加了肖师傅们的负担,“没扎口的火钳夹一下甩一甩就出来了,扎口的就要动手去扯破袋子才拣得出来。”碰到这样的情况,肖师傅总要跟对方沟通一番,“几年过去,大部分都不扎口了”,他觉得,只有长期宣传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变废为宝”

  如果仅在前端做好垃圾分类,而处理时仍然“一把抓”,那么垃圾分类将始终流于形式。2011年,新安建立了街道级的有机垃圾处理中心,专门用来处置厨余垃圾。每天早上6点多,在志愿们做好二次分拣之后,厨余垃圾运输车挨个到每个点收取并运回至处理中心,由那里的工作人员稍作分拣后,经过机器生物处理,可以变成有机肥料。

  街道环卫所负责人孟公勤介绍,该中心每天可以处理8吨垃圾,而街道夏季高峰时期,每天的厨余垃圾产量差不多在8吨左右,平时则少一些,所以中心的处理能力是足够的。这里共有两台处理设备,一套干式、一套湿式,其中干式的3吨,生成的肥料是泥土状的固体;湿式的5吨,形成的肥料是粉色的液体。整个处理流程不需要消耗水,也没有污水排放。“机器里面有菌种来分解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料。像这个湿式的机器,24小时之内我们就可以把餐厨垃圾变成液体的肥料。进去5吨,出来的就是5吨的液肥,各种菜类、大米或者是水果,都可以,而且效果相当好。”在前几年,这些肥料曾到市场上销售;近几年,由于街道绿化面积一直在扩大,所以都用到辖区绿化上去了。

  对年轻人的宣传方式有待创新

  肖杏泉老人每天都给居民宣传、指导垃圾分类,在他看来,小区里的老人这方面的意识反倒强于年轻人。“老年人比较节俭,一般的硬纸盒、瓶瓶罐罐之类的垃圾都不会扔到垃圾箱,而是攒起来卖到废品回收站,家里的厨余垃圾也会收集好了定时扔,年轻人就不注意这些。”尤其今年,随着外卖大战在锡城的进行,小区年轻人扔下来的垃圾里面多了好多外卖包装,跟果蔬皮、剩饭剩菜混在一起,让老肖很头疼,“老年人基本上我都能定时碰到,年轻人作息不规律,基本难看到,我不在的时间里,他们乱扔,就没法上前宣传分类观念。”

  一社区副书记惠冬华表示,老年居民这方面确实做得好,尤其在厨余垃圾分类方面。居民许亚珍说,她判断的依据就是关于吃的东西都扔到厨房的垃圾桶里,在客厅削的水果皮也是,不怕麻烦,而且里面也不会参杂包装盒、饮料瓶之类的东西,因为都会被她收集起来准备卖废品的。

  为了推广垃圾分类,强化意识,街道在推广之初曾想了许多办法,比如给分得好的家庭发放超市兑换券,街道就给每户居民家里发放分类垃圾桶、垃圾袋等等。现在垃圾桶和垃圾袋仍会继续发放,把兑换券给停掉了。惠冬华说,“兑换券每个月也就3元钱,对老年人来说会比较在乎,而年轻人不会在意这点钱。”他表示,给年轻人和流动性大的出租户灌输分类理念,可能在宣传方式上有待创新。

  肖杏泉老人说,自上而下的宣传也很重要,光靠一个人、一个社区、一个街道是没用的,他举了个身边的例子,“我们小区有个居民在这里有房子,在另外一个地方也有房子,他说,他另一处房子所在的小区不要分类,为何到这里就要分类了?”
      (来源:江南晚报网 编辑/童婷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