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近年来国家和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工作之一,是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期待最迫切的民生实事。近年来,泰州市创新治理举措,推动绿色发展,在黑臭河道整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泰州市境内水系分为淮河流域里下河水系和长江流域通南地区水系,共207条通江河道,其中通江骨干河道13条。市区排查的28条城市黑臭河道,均为劣五类水质。黑臭河道若不经整治流入长江,将会大大影响长江水的水质。近年来,泰州市深入实施铁腕治污、加快转型和优化生态三项重点工作,让泰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现在的时庄河是清波荡漾,绿意葱葱。可是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臭水沟,环境脏、乱、差,附近的居民怨声载道。
这几年,泰州市委、市政府以群众评价为标准,着力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问题。如今,臭水沟变成了湿地公园、天然氧吧,成为泰州市“黑臭河道整治工程”的一个代表性项目。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国家“水十条”明确的工作重点,是环保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内容。按照省统一部署,过去两年,泰州市区坚持“一河一策”,共筹集近16亿元财政性资金,采取截污优先、水陆同治、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引水活水、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多种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整治了63个违法排污口,疏浚了17条河道,实施了一批生态修复工程,其中就包括时庄河。对时庄河的整治不仅仅停留在对水体的治理,还在“海绵城市”和“湿地公园”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效。
黑臭水体的整治杜绝碎片化,追求连片化、整体化和系统化的海绵效应原则,坚持点与面、水与绿、新与旧、里与外、软与硬充分结合,让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自然修复。
时庄河两侧各类植物130多种,采用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水生植物与旱地植物、宿根花卉与草本植被相结合的景物修复途径,形成具有自净功能的水体,水景和野趣相得益彰,在城市的中心平添了一个“湿地公园”。
泰州市姜堰区副区长时庄河河长郑长进告诉记者,对于时庄河,三年前就按照“整治一条臭水沟,建成一个大公园,做靓一片大社区”的思路,通过清除污染源,打通水系,变废为宝。政府得民心,群众得实惠,财政得收入。
在河边的一名园林养护工人说:“现在玩的人太多了!早上四点钟就有人来了,晚上都到十点多钟才走,跳舞的,翻杠的,舞剑的,散步的都有。”
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孙建华说:“泰州是水城水乡,作为沿江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尤为重要。2016年,市区共排查出黑臭河道28条,目前,已经完成整治的17条,2018年将全面完成剩余的11条黑臭河道整治。我们将结合河长制,‘一河一策’实施整治,标本兼治抓关键,控源截污清水源,确保‘治一条、清一条’,同时我们也将结合河道生态修复,统筹沿岸绿化景观,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打造优美的生活环境,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整治一条河,提升大环境,造福老百姓,这就是泰州市黑臭河道治理之路。不把黑臭河道当麻烦,通过整治、修复、开发,变废为宝,不但使河道重获新生,而且还放大了河道的生态效应,使之成为宝贵的城市发展资源,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给了我们不小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