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南通的“年味”吃进胃里

2018年02月12日 09:59:21 | 来源:南通旅游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转眼,春运大军已经启程,车站里的人们行色匆匆,疲惫的脸上带着隐隐的期盼,因为农历新年已经越来越近了!

  那些关于过年的“味道”,从踏入南通的那一刻就浮现于唇齿间,那些朴实的心意,那些熟悉的“年味”,出门在外的你,想念吗?

  腊肉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一开始,只是为了更好地保存那些容易腐败的鲜肉,而后来,腊肉变成了一种情怀。天寒盼归人,也许你的家里早已经准备好腊肉,等着外出的你回来。

  每到“天寒地冻”的农历十二月,南通人总爱挑几块好肉,或肥或瘦,亲手腌一腌、柴火熏制,然后挑个好天气耐心晾晒。

  未见其肉,先嗅其味。每每到寒冬腊月,空气中总是飘着咸咸的肉香,老式的屋檐下晒着满满当当的腊肉,仿佛在祝福新的一年富足美满。

  除了腊肉,腊肠同属关于过年的“腊味家族”,它也是一样不可或缺的年货,往往被搬上“年夜饭”。

  腊肠的美味大家都不陌生,里面有肉的香味,油的滑润,还有酒的微醺,不论是蒸熟后切片直接吃,当做辅料炒菜吃,还是剁成小块熬粥喝,都别有一番风味。

  而灌腊肠的过程也是一份温情和等待。从大市场上挑选食材,到腊肠腌制、晾晒等,再到最后的食用,每一步都倾注了美好的愿望。或许,我们可以将这种情感称为“家”。

  无糕不成年,每到过年的时节,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年糕。做年糕、吃年糕也成了南通人的过年习俗之一,虽然现在已经是“大机器的时代”,也许是来自儿时的记忆,总觉得“手作”年糕更有人情味。

  将糯米细细地磨成粉,将“粉末”和水,太干太湿都不行,只有恰到好处的水分才能做出“好年糕”,把磨好的粉一笼一笼地蒸过,再将熟透的“米粉”放入石臼。接下来就是“打年糕”了,捶打年糕和翻动年糕相互配合,才能收获软糯而不失嚼劲的年糕。

  做年糕的时候,浓浓的米香久久不能消散,刚出锅热腾腾的年糕就是种“致命的诱惑”,香甜的味道和记忆重合,这也许就是过年的味道吧。

  漉珠磨雪湿霏霏,炼作琼浆起素衣。出匣宁愁方璧碎,忧羹常见白云飞。

  这首诗中里说的就是豆腐。在南通,过年少不了豆腐,这是“异乡人”无法感受的深情。

  之前红透全球的《舌尖上的中国》,对豆腐推崇备至,称之为“转化的灵感”,并赞为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

  照片上的盐卤豆腐已有40年的传承,有人说它是南通豆腐的代表作之一。

  豆腐的做饭也极其多。南通人吃的,除了食物的美味,还有浓浓的故乡情。

  这普通的豆腐,影射了太多质朴而隽永的生活,也透露了南通这座城市的从容不迫。

  对于油面,大家并不陌生。油面是启东的一个老行当,据说启东人称之为“炸馓子”。

  如今依然是启东人茶余饭后喜爱的零食,成了南通的“年味”。

  虽然是“农家特产”,制作却依旧精细。油面要历经十几道工序,“老到”的手艺才能,为油面的味道加分。

  千言万语,抵不过一句“回家吃饭”。散落在外的南通人,你们回家了吗?

  (来源:南通旅游 编辑/吴颖)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