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长江镇竟深藏了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背缠拳传承人……

2017年12月30日 17:00:36 | 来源:如皋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鲜衣怒马仗剑天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在如皋长江镇,有家康小亮武术馆,馆主康小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背缠拳第十代传承人、一道斋创办人、中国武协会员。

  一起走近他↓↓

  康小亮

  他,远看像一位年过半百的隐世武林高人,近看,两道剑眉横亘在英气的眼眸之上,挺直的背脊蕴含着中华民族坚韧的力量,匀称的身架有着满满的正能量,乌发童颜似乎只刚过而立,这位武者实际上已入不惑之年,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背缠拳第十代传承人、一道斋创办人、中国武协会员康小亮。小亮身穿素衣,在一道斋内常年坚持苦修,真可谓“至味清欢”。有诗曰:

  一道斋门风雅炫,

  赏花品茗醉怡然。

  踏歌起舞黄昏后,

  我自逍遥比谪仙。

  通背缠拳

  他一袭深蓝色长袍,他以腰带手,力通于背,气存全身,时而快时而慢,高低相俯,左右旋转,时而侧身而进,以缠绕求进求化,这拳与形意联亲,与陈氏太极同宗。他演练的拳就是陈家沟失传的,现在陈家沟无人会练的太极长拳一百单八势,曾在历史上被乾隆皇帝御称为“神拳”的一门武学——通背缠拳。

  通背缠拳是一个什么样的拳种?它何以跻身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日前来到如皋港康小亮武术馆采访了馆主康小亮。

  01 

  康小亮告诉记者,通背缠拳以自然、柔韧、沉着、安舒为主旨,其要点是保持自己的重心,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也可以不主动出击,而是利用对手出击时必然产生的不平衡,加上一点小小的推动助力,加强他的不平衡。所以通背缠拳讲究“以静制动”“四两拔千斤”“后发制人”。康小亮说,通背缠拳不运气,不用力。力气来源在于对手,我只是转移对手力气的方向。对手所以失败,是他自己失败的,他是被自己的力气所击倒。如果对手自始至终保持他的重心和平衡,或者,他根本不来打我,我就用引手诱他出招,见机击敌空处。

▲南通电视台《城市日历》采访康小亮

  世上万事万物,永远在变动之中。通背缠拳一百单八势,动作看似缓慢,但永不停顿,没有一刻空滞的时候。在建筑学上弧形的线条比直线能负担更大的重量。在通背缠拳中,速度虽快,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事,要做到招式中有我也有敌,要旨是永远保持平衡和稳定。当然,通背缠拳至徐凤山、徐泽生时,他们能做到“出手不见手,见手不是手”的快手境界,在武林中已是传奇。练习通背缠拳,练习听劲非常重要,那是凭敏锐的感觉来捉摸到对手力道中的错误缺失,如果他没有错误缺失,那么就设法造成他的错误缺失。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不能有错误缺失。只要他想来打倒我、攻击我,迟早会有弱点暴露出来。保盈持泰,谦受益、满招损,那正是中国人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的要点。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击败对手重要得多。

▲江苏电视台报道康小亮

  练通背缠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通背缠拳,不是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脑中时时存着一个克制对手的念头,恐怕练不到通背缠拳的上层境界。

▲十年前在山西洪洞徐氏老宅学拳处

  通背缠拳是一个有神秘色彩的拳种。当年师父教拳,弟子之间要以布相隔,师父教的某一路拳也不告之名称,师兄弟间不准互相打听,一旦师父知道即严厉批评并停止授拳。不传外地人,不被外人所知,保守成为特性。该拳是1983年国家体委全国武术挖掘整理组挖掘整理的国家认可的129个拳种之一,也是2009年登上央视武林大会的第13个拳种。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总裁判长韩建忠看了这个拳种的技法后说:“这个拳种上晚了,这是武林瑰宝……”

  02

▲2011年通背缠拳获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康小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背缠拳第十代传承人,2007年全国武术精英擂台赛冠军,2009年央视武林大会通背缠拳选拔赛优胜奖。其名载入《如皋中华第一》《中华武术名家通鉴》等书。著有武术专著《秘传通背缠拳》《通背缠拳技击精要》等,在《精武》《武当》《拳击与格斗》等国家权威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2014年入选“共筑中国梦”主题邮卡邮册。是目前如皋唯一的中国国家级武协会员。他从小练武,16岁拜入缠拳门,今年已经41岁了。

  作为中国八大拳种之一通背缠拳在业界还是熟知的,传人康小亮为了传承缠拳,把传承提高到是传人的责任这样的一个高度。2003年11月,他在如皋市体育局、武协的批准下,正式挂牌成立了康小亮通背缠拳武术馆和如皋市通背缠拳研究会。

  康小亮半世苦行,是一个甘愿背井离乡,千里跋涉,吃尽千辛万苦到山西洪洞寻学缠拳的武痴,如今开馆授徒,应该是最坚定、最笃诚的布道者。

▲2017年全国武术精英赛获冠军

  有人听说康小亮的功夫还可以,就会找上门来,要比试比试,他也从不拒绝,每次都以笃实的功力获得拜访者的赞许。一次,对方和他比武,未等交手,对方右拳如闪电般向他面部打来,他以左手相扶,用一招“外扶手刘全进瓜”,左掌扶的同时,右拳同时剁对方肋部,对方疼痛,本能反应手向下按,他借对方的劲,左扶手变扳手,右拳击打对方面部,开右弓步,双掌再推对方,5个动作约一秒钟,将对方跌出5米开外,半天起不来。顿时,周围响起一片掌声,对方起来后要求拜师学习。

▲2013年9月在武当紫霄宫前练武当缠拳,意在还拳于武当。

  和康小亮聊的过程中,他一再强调师父找徒弟,徒弟的悟性高不高在其次,第一是要人品好,他要求弟子要以武入道,以德修身,练好心才能驾驭高深的武功。而练好武功才能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武学包括了军事文化、书法、中医、禅学、孔孟老庄等。

▲第七届苏通武术精英赛中获金奖

  康小亮给记者娓娓道来,他说,身传口授有拳谱记载,是从清代乾隆年间的郭永福记起的,郭永福、贺怀壁、贺毓英、施继文、施根林、郭清秀,传到郭清秀时再往下传到我祖师爷徐克明。那年郭师父全家染病,别人惧怕传染,唯徐克明先生对师父一片赤诚,精心侍候。不料郭师父的独生子医治无效病故身亡。为减轻师父师娘的精神痛苦,徐克明向师父言明愿为义子、养老送终。徐先生的言行感动了二老。郭清秀才将通背缠拳镇门绝学传给了徐克明,徐克明传给了我两位师爷徐凤山和徐凤岐,二位师爷传给了我恩师徐泽生,再传到我这一代时已是第十代。

  康小亮从16岁开始追寻通背缠拳绝学,25年过去了,这么多年的追随,以高尚的品格感动了通背缠拳第九代传承人徐泽生师父。是徐师父指定的大弟子,终成通背缠拳第十代传承人。他,25年的跋山涉水,其中的冷暖甘苦自知;一切的劫难与哀愁在生命里交错上演。

▲2014年康小亮上了《共铸中国梦》国家邮册

  25个春秋,他走得并不平坦,他先后50余次北上山西洪洞。为了省钱他和儿子通常选择便宜的火车硬座,通常要熬20多个小时,有时还要转车就睡候车室。这些年来康小亮通常把去旅游的钱省下来以供去师父那儿求学,康小亮说求学缠拳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如同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如果不经历这些人间的酸甜苦辣,这样的人生也是乏味的。他感恩生活给了他那么多的劫难,这些劫难同时帮助了他的成长。

  在师父面前的那一拜,注定了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有联曰:

  文字之余,欲以禅心全智慧;

  功夫而外,更将武德定乾坤。

  (来源:如皋发布 编辑:杨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