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将迎来我国第18个记者节,一个属于新闻媒体人的节日!不过国家规定,记者节属于工作节日,并 不 放 假~:)
“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说的就是wuli新闻媒体人。尽管如此,依然有无数怀揣新闻理想的人投身到这个行业里,成为了永远在路上,永远不停歇的从业者。
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融合”时代,媒体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跨界”融合报道是必备技能。要做一名好记者,能写稿,懂采编,会剪片,个个都是全能小将。不过,所谓“融合”,可不仅是记者本身思维的转变和技能的升级,更依托于背后强大的技术赋能和机制支撑!
想知道支持前方记者,助力新闻融合的神奇力量来自哪吗?跟着我一起,去看看江苏广电总台小伙伴们是怎么让新闻报道“融”起来的吧!
今天上午9点半,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调度指挥中心,来自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新闻广播、教育频道、城市频道、网络台和电视技术部等各部门负责人正在这里召开报题会。总台记者当天的原创报道和外采选题均已提前上传到“荔枝云平台”报题系统,通过大屏清晰呈现。
媒体融合,技术先行。为了服务好前方记者,总台于2015年着力打造“荔枝云”平台,对管理、运营、制作、传播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创新。电视技术部项目小组积极深入到各部门节目采访的制作一线,了解记者需求,对“荔枝云”平台进行不断改良优化。
总台技术部副主任席鲁江说,荔枝云的创新性包括三个方面:多来源汇聚,多媒体生产,多渠道分发。多来源汇聚就是除了我们现有的台内广播电视新媒体各个方面的生产内容之外,还要从互联网上获取海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多媒体生产,就是海量内容来源之后,怎么进行内容生产;最后,是要快速按照各个媒体属性有一个定制化的分发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荔枝云”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分成了很多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对应不同的具体业务部门,参与到节目采编和制作中去,从而深入了解前线记者真正的需求,了解融合新闻生产最迫切的问题。从幕后到台前,技术支撑为前方记者提供了无比可靠的后盾。
(图为“荔枝云”平台根据记者和编辑需求,及时新增“重要报题”功能)
(图为“荔枝云”平台技术操作后台)
无论对于记者还是编辑,媒体融合都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的双重挑战。跨界融合使命在肩,如何做到平台优势互补?这是新闻生产每个环节都要思考的事儿。
总台新闻广播部副主任李折说,“所有的事情都是要靠人来做的,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在她看来,记者转型关键在于关于思想的转变,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比如我原本做电视的,怎么样为网络做些什么,能方便网络传播;我原来做广播的,那我也要考虑在移动客户端的传播怎么样分享出去……这些都是我们以前的工作模式中没有的,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全媒体记者蒋婕处理“荔枝云”平台上传稿件)
如何打好配合战,让前方记者省心,后方对接顺畅?江苏网络电视台全媒体编辑蒋婕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梳理总台媒体融合的脉络。她说,每天的选题例会结束后,当天的报题信息也通过“荔枝云”平台汇总到全媒体编辑手中。编辑们则根据报题内容及时联系前采记者,第一时间整合素材、改造综编,把原本在电视、广播等媒介播出的稿件变为适合新媒体传播的素材,把好的新闻资讯传递给更多读者和网友。
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这是媒体人的信念和使命;拥抱“云技术”,新闻“融”起来——这是是记者、编辑、技术团队对读者、观众、听众的承诺。
守望初心,“融合”未来,我们一直在路上。
最后,在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小荔枝也对所有记者和为媒体融合不懈努力的新闻人说一句——你们辛苦啦!
(忙碌并快乐着的江苏广电新闻媒体人)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新媒体事业部/周安琪 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