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
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11月8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2000年,国务院证实批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确定将11月8日定为中国记者节。
【他们也是记者】
说到记者,大家第一时间想到大多是站在镜头前,对着摄像机出镜的光鲜亮丽的记者,其实背后还有很多记者,虽然他们没有出现在画面里,看上去没什么存在感,却通过自己的镜头,向大众传递最震撼人心的消息。
摄像记者:马瑞
在刚刚过去的十九大上,这张照片在南京媒体圈火了。身穿正装的男记者站在板凳上,对着机器举着话筒。不少人惊呆,怎么镜头前正儿八经的记者,背后竟是这样!他就是南京电视台的摄像记者:马瑞。噔噔,其实人家也是美男子一枚!
这张照片背后有什么故事,来听主人公怎么说。
Q:怎么会站在板凳上,那是怎么回事?
A:站板凳是为了摄像机取景的时候,能把身后的国徽拍进画面里。板凳是跟同行借的。因为只有我一个人能进会场,所以采访很多事都要自己随机应变,包括拍自己,其实特别不好拍,怎么框画面,怎么对焦,光感如何?这些都要调节。
Q:摄像机上的衣服很抢眼,是没地方放吗?
A:不是的。那天正好下雨,摄像机要保证正常运作,不能淋雨啊,那就只能我淋雨了,没办法。其实也怪我自己,没有考虑天气因素,没有带雨罩。
Q:这样的情况多吗?行内有句俗话,机在人在,机亡人亡,真的是这样?
A:哈哈哈,没有这么夸张。因为我是摄像记者,摄像机就是我的武器了,没了摄像机就没法保证画面,文字记者把现场情况写得再详细再具体,也没有画面可以补充。所以,肯定得优先保证机器正常运转,我嘛,不重要!
摄影记者:徐洋
2016年6月23号下午,盐城阜宁县遭遇强冰雹和龙卷风双重灾害。在众多媒体报道中,有一张照片在网上刷屏,并且登上《人民日报》。照片里,背后是消防官兵在清理废墟,两个六七岁的小朋友坐在地上无忧无虑的笑着。就是这张照片,让人看了心底一暖。它出自现代快报的摄影记者:徐洋。
Q:灾难发生第一时间,你就去到现场了吗?
A:是的,当时我正在别的地方采访,手机接连刷出这条新闻,我就坐不住了,主动跟领导讲,我要去现场。在路上我就一直在想,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灾难,我该拍什么?那时候,脑子里闪现了去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年度照片。
一位难民父亲从两国交接的铁丝网下将一个婴儿递过去,虽然照片很模糊,但它感动了全世界。这让我明白来一个道理,在苦难面前,人们需要的是希望。
Q:到达现场后,是什么场景?
A:龙卷风第二天,天蒙蒙亮我进入灾区,看着眼前的一切我是混乱的。倾斜的电线杆感觉随时会倒下来,倒塌的楼房在风中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还有像麻花一样呗拧断的大树。眼前的一切超出我的想象,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感受那种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Q:面对这些,你是怎么发现那两个小朋友的?
A:我先是听到声音的,两个小孩子在废墟前跑来跑去的,嘻嘻哈哈的玩耍。一旁的志愿者告诉我,他们刚到的时候,老乡和孩子们都还满是恐惧,不知所措。消防官兵和爱心人士来了之后,全力搜救和帮助他们,希望又从他们心底升起,特别是孩子们。这让人特别动容。
Q:听说这张照片还被展示出来了?
A:是的。今年6月份,灾后重建的20个集中安置点已经全部建成交付,盐城抗击6.23特大龙卷风纪念馆也在阜宁县落成,这张照片被还原为现实场景,在馆里永久展示。
祝他们节日快乐!
虽然也是记者,但是马瑞和徐洋却都是藏在镜头后面。虽然不出现在画面里,也不为人所知,但他们也用自己拍摄的图片和视频,传递事实,表达态度。这个记者节,让我们也对他们说一声,节日快乐!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新媒体事业部/陈群 王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