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面孔 | ​何勇:用语言搭起中美交流的“桥梁”

2017年09月10日 09:58:22 | 来源: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南京周【一城十面】预告片 

  编者按: 

  2017年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纽约站将在9月7日至9月13日期间举办。届时,“一城十面”影像环节,将展示10位来自南京各个领域、行业、年龄段的“南京面孔”:有喜爱街头小吃的餐饮企业家,有用心阅读自然这本书的艺术家,有让秦淮花灯绽放在世界40多个国家的非遗传承人……所有人拿去身份,保留最纯真的“南京芯”,通过影像装置呈现10部“我的南京”城市剧本,在纽约中央火车站向世界传达一个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的“南京故事”。 

  以下为“南京面孔”之何勇。

  何勇,联合国赴华项目负责人。每年夏天,他都会带六七十名来自联合国的工作和外交人员。来南京来做汉语培训,带着他们接触并融入到南京的社会与文化中。

  他的努力,让这个活色生香的城市,在国际的舞台上,有了一批又一批的“代言人”。

  “阴差阳错”的留学生涯

  何勇生长在南京,“文革”中到江苏宿迁乡村插队。受家庭熏陶,何勇自幼喜欢读书,在乡村插队的年代,何勇就偷偷开始背英语单词,并在当地由南京下放来的中学英文老师指导下自学。

  1975年,何勇到徐州师范学院(今江苏师范大学)修习英文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上世纪八十年代,留学潮悄悄兴起,1986年,何勇发现自己的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于是自己也试着投递申请。

  当时我国大陆并无任何托福考点,何勇便直接写信给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请他们直接从信上考查自己的英文水平,结果一投而中,哥伦比亚大学一位人类学教授当即覆书,表示愿意录取,并提供奖学金。何勇接到覆书,简直不敢相信。   

  1992年,何勇顺利完成学业,取得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何勇本身修习英文,申请哥大时却被录为人类学专业,这可谓“阴差阳错”。毕业不久之后,何勇又到了纽约的华美协进社,“阴差阳错”地当起了中文老师,又一次改换生涯。

  用语言让外国人了解中国

  2002年,何勇应邀加入联合国,担任中文组组长。进入联合国以后,何勇负责联合国总部的中文教学,实际是对整个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对美传播作努力,在今天的大纽约都会区各色中国文化传播活动中,你总能听见“何老师”的鼎鼎大名。

  何勇认为,联合国很多职员只在上课时间接触中文,这对语言学习很不利,所以必须为学生使用中文创造条件。他们鼓励老师和学生多交流。周末的时候会带学生去中餐馆吃饭,带他们参加一些活动,看文艺表演等。

  随着工作的深入,何勇逐渐发现其实很多国际雇员对中国了解甚少,对中国的概念极其模糊。 思来想去,他觉得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最好的方法,就是到中国去。

  2003年,他联手国家汉办和南京大学,发起了“南京大学暑期中文培训班”,此后每年夏天,何勇组织这些学员到南京大学进行三周的交流活动,照他看,这种切身的中国体验才是学习中文与中国文化最有效的方式。

  搭建起中外交流的桥梁 

  从2002年到现在,中文组面向联合国职员和驻联合国的外交官中,学习中文的人数大约翻了一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大家也对中文更加关注,学习中文的兴趣不断增长。

  2014年10月,何勇获授“联合国21世纪奖”,并由联合国时任秘书长潘基文亲自授奖,用以表彰他在联合国多年的特出贡献。

  这15年来,他一直在做中外交流的桥梁。在何勇看来,他们并不是有意识地传递文化,主要是在教中文。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想让大家在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感染,而不是刻意地传输中国文化。

  南京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处,产生了一种中和的、有包容性的地方文化。南京历来是对外交流的一座中心城市,如今,她正以她全新的姿态继续延续着其作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的使命。

  (来源/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编辑/黄河清)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