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南京三牌楼在明朝时就很有名了!

2017年08月14日 08:54:15 | 来源:南京晨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提起南京鼓楼区的三牌楼,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附近的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全国知名,而且周边美食众多,令人垂涎。

  然而,耳熟能详的三牌楼,你真的了解它么?

  《儒林外史》中, 就提到了南京三牌楼。

  《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鲍文卿道:‘老爹尊姓?’那人道:‘贱姓倪。’鲍文卿道:‘尊府在哪里?’那人道:‘远哩!舍下在三牌楼。’”

  《明应天府外郭门图》上标示的三牌楼,非常醒目。

  三牌楼,在南京城北,其地理位置至少在明代就很突出。《明应天府外郭门图》上,旧河(金川河)城内中段标出“三牌楼”,甚是醒目。

  明清两代,鼓楼以北称为城北乡,丘陵山岗,尼庵僧刹,荒坡菜地,河沟池塘,屋舍俨然,鸡犬相闻……无需出城,便可踏青。直到民国,甚至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脚在街上,一脚踏入乡下”,毫不夸张,是这一带的真实写照。而三牌楼,地处南北要道,为城北大市口。贩夫走卒,车水马龙,店铺紧连,商贸繁荣。此地及周边,居民说“上街去”,就是指三牌楼。

  民国二十五年的地图上,小铁路及三牌楼标示,都很明显。

  清末的三牌楼,尤为昌盛。

  光绪三十三年(1907)动工兴建,宣统元年(1909)通车,宁省铁路正式运行。其俗称小火车,为国内少见的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全长22公里,沿途设有7个车站,三牌楼为其中之一。这在步行、马车和人力车时代,无疑为民众带来极大方便,且下关火车站码头旅客往返、商埠进出口货物、军队调防及后勤补给,均搭上便车。

  南洋劝业会明信片上的“小火车”三牌楼站站台。

  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先生从上海乘专车来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在下关登上小火车经三牌楼至丁家桥,这里已是南京临时参议院所在,此前为江苏省咨议局(现省军区)。

  在民国二十五年《最近实测新南京市详图》上,标有“京市小火车价目:每站大洋三分,计由中正街经国府站、鼓楼、三牌楼至下关共大洋壹角二分”。

  南洋劝业会的劝业路,即位于今天新模范马路北侧几十米的老模范马路。

  1910年中国首届国际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开幕,会场南大门在丁家桥,西门直抵三牌楼。为此,清政府兴建一条颇具现代化的大道,与此地相连,道宽可并排行驶大汽车,命名“劝业路”。民国改称“模范马路”,意在以该路为示范,拓建市内各条主干道,实施《首都计划》。如今,这条与新模范马路平行的老模范马路,穿过南京邮电大学,变得模糊不清,渐渐被人淡忘。

  青年鲁迅与三牌楼缘分不浅。

  骡马大车行,三牌楼有好几家,主要承担当时市内物资的货运。光绪三十三年(1907),17岁的鲁迅,怀揣八块银元来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这路矿学堂就是现今的南师大附中,“文革”叫鲁迅中学,其东大门的地名叫校门口,与三牌楼只隔一条和会街。此时的鲁迅爱好骑马,自称“戎马儒生”。课余,他常约好友到三牌楼,向骡马行主人租马匹来骑,还敢与八旗官兵比试高下。12年后,鲁迅率绍兴府中学堂200余师生来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在下关火车站下车,一路步行至丁家桥,那时尚无中山北路,进城必经三牌楼,故地重游,必有感慨,鲁迅先生与三牌楼真是缘分不浅。

  1911年地图上,还没有现在的中山北路。当时,三牌楼位置,很是重要。

  小火车铁路在1959年拆除,现三牌楼附近留下铁路中街、铁路南街、铁路北街地名。我还记得那时每当小火车经过三牌楼,路口铃声大作,栏杆放下,小火车冒着烟雾徐徐驶过,车厢里有人扒在窗口张望,心生羡慕,哪天能坐上小火车该多好啊,可终究来坐成。三牌楼车站为金木搭建的站房,后成了住家,还记得这家姓刘,是铁路上的。斜桥旁,有个专钉马掌的铁匠铺,与骡马大车行相配套,我在这看工匠铲马蹄、钉马掌,常常忘返。也喜欢听说书,书场有两处:一在菜场后边,另一在相邻斜桥的茶馆,听众除了上年纪的老者,还有蹭听的小孩……

  民国时期三牌楼小学。

  三牌楼旧影。

  关于三牌楼地名来历,“明朝一户三子,一中状元;二中榜眼;三中探花。建三个牌坊,故名。”现存资料大多这样记述。我曾在鼓楼区民政局从事区划地名工作,对这一带地名较为熟悉。1994年,楼子巷片区旧城改造工程完成,道路拓宽,再叫楼子巷显然不适宜。其时我已调任他职,但忍不住还是向分管副局长建议将三牌楼、楼子巷统一命名为三牌楼大街。终被采纳,三牌楼大街地名因此而诞生。

  中间的对角蓝线,为三牌楼大街。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