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家】王丽堂:江南秀口,华丽满堂

2017年08月13日 12:26:11 |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戳视频,读懂王丽堂  

  编者按: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有着崇文尚文的优良传统。当代江苏更涌现出众多文化名家,形成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苏军”。

  为了展现江苏当代文化风貌,展示江苏当代名家风采,我苏网将持续推出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承制的《文化名家——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系列专题片》。

  以下为系列专题片之《王丽堂:江南秀口,华丽满堂》。   

  她初登书台即博得“十岁红”的名头。她为了完成爷爷的遗愿,八年坐穿两张藤椅。她祖孙三代同台说书的盛况堪称书坛佳话。她出版四百余万字“王氏水浒”传承经典 。她曾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她就是江苏省首届紫金文化荣誉奖章获得者——王丽堂 。

  《武松打虎》的故事世人皆知,但是用“甜、粘、锋、辣、脆、雅”的方式把一头老虎说得栩栩如生的,独王丽堂一家。

  醒木“噹”一声响起的时候,预示着一个故事人物的出场,也时常把王丽堂引领到自己记忆深处。

  扬州评话,又叫扬州评词,是以扬州方言说表古老的汉族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中、苏北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

  “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说的就是扬州评话当年的盛况。这样的评话盛世中,扬州的王氏家族,就是这一盛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早年王玉堂在扬州评话届自成一派,其呕心沥血完成的王派《水浒》,经过他和王少堂、王筱堂三代人的共同创造、完善,已成为扬州评话的经典。

  1940年,扬州多子巷,一阵女婴的啼哭,响彻扬州评话世家王家的庭院,她就是王丽堂,从王玉堂到王少堂,到王筱堂,再到这个呱呱落地的女婴,已是王家新一代。

  当时不仅祖父和父亲都是远近出了大名的说书人,就连那些往来的叔叔们,张口也都是康家《三国》,戴家《西游》。从记事起,那些书中的英雄好汉,就在脑海里盘旋不去。而且王丽堂的骨子里,就对扬州评话有种亲近感。别的孩子哭闹,要用糖果哄,她一旦发起小脾气,爸爸只要抱着她去书场,她立刻就能安静下来。从三岁开始,王丽堂就会搬个小马扎,像模像样地扎在大人堆里,鹦鹉学舌一般,说上一段简短的小评话,比如她最喜欢的《武松打虎》。

  有次正说得兴起,祖父王少堂一声断喝:“错了,打头”。

  在那个年代,“传男不传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是几年下来,王丽堂的父母并没有为她再添个弟弟,她依然是家中的独苗。

  聪颖过人,又无兄弟可传,父亲王筱堂就想让她继承王家评话。可是,在旧社会,传承家业,演出的辛苦,跑码头的不易,和对女艺人的歧视和欺压,令祖父王少堂不想让自己的孙女再吃这碗饭。

  虽然祖父王少堂一直反对这个孙女吃评话这碗饭,但是王丽堂在评话上的天资,加之亲朋好友的劝导,慢慢让祖父的态度有了转变。

  1947年,七岁的王丽堂在祖父和父亲的正式教导下,开始学习扬州评话。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是辛苦的,每天早晨4点钟,王丽堂就开始练功了,平日里,祖父对她宠爱有加,但到学书时,就是不近人情的苛刻。背旧书,学新书……尤其是上生书,最让王丽堂害怕,王少堂说完一段,要立刻“还”给他,如果说不上来,立刻就是一个响亮的“毛栗子”敲在头上。要是一直还不上来,饭也别想吃,觉也别想睡。

  虽然学习的过程是枯燥而辛苦的,但是资质极高的王丽堂,用她的努力将这些不利因素一一消解。

  在王丽堂把学习过程中的难题消化的同时,埋藏在祖父王少堂心中的一个阴影,也在慢慢消解着。

  1949年,解放后的新中国迎来了一派祥和气象。街头艺人不被重视的局面渐渐被打破,这也彻底打消了祖父王少堂对孙女“吃评话饭”的顾虑和担忧。从此,王丽堂就开始正式登台说评话了。

  有祖父和父亲两位名家言传身教,王丽堂小小年纪,已是功夫了得,绘声绘色,咬字清楚有力;形神兼备,节奏缓急有序……

  雏凤试鸣声清越,很快,王丽堂在扬州城里引起轰动,博得“十岁红”的名头。

  与其他艺人相比,说评话的艺人格外艰辛,往往是孤身一人拎着只皮箱“跑码头”。

  日子就在忙碌的演出中度过,王丽堂的说书水平也在祖父和父亲的指导下一天天提高。

  每次王丽堂下午场结束后,祖父就会在后台把她留下,指点她今天哪些地方说得不错,又有哪些地方说得不到位。原来每天下午,她在台上说两个小时,祖父就悄悄地搬张椅子坐在幕后,抱把茶壶听两个小时,还不敢发出声响,生怕王丽堂知道会紧张。直到有一天老爷子忍不住咳嗽,王丽堂才恍然大悟。

  登台容易,但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可不轻松。

  那时,祖父时常教导王丽堂,学扬州评话,不仅要学扬州评话各门各派之长,还要学其他姐妹艺术。要取诸家之长,去诸家之短,要吃“杂粮”。

  除此之外,祖父还经常带她游历名胜古迹,向大自然学习。因为说书艺人要眼中有景,要言之有物,听众才能有身临其境之感。

  经过如此长期的教导,王丽堂的说表艺术日臻完美。王丽堂说书吐字清楚,咬字讲韵,节奏张弛有致,圆口方口运用娴熟,做到传神于物外,会意于无形,夸张处显真实,平淡中见神奇。她的说表风格继承了前辈的优秀传统又不泥古,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她会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新闻、生活常识,巧妙地融入到书中去,观众听了觉得鲜活,产生共鸣。

  这样的美誉,让王丽堂拥有了众多粉丝。那时候,王丽堂到一处演出,往往是人还未到,30天的票就已全部卖光。

  凭借着天分和努力,王丽堂不但继承了王少堂“甜、粘、锋、辣”的特色,还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她说演脆雅,语言洗练,更富时代特色。上世纪50年代,才十几岁的王丽堂已经名震评话界,有了“江南秀口”之称,荣誉也接踵而来。

  但是最令王丽堂自豪的,还是从1976年开始,她耗费八年而成的四百万字王派《水浒》丛书。

  对于评话艺人来说,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就是传统的“口传心授”,扬州评话走过了很多年,王丽堂学会的《水浒》,就是靠着祖父、父亲不断“还书”的方式,一字一句学会的。

  祖父王少堂曾口述出过一百二十多万字《水浒》,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流传下来。

  为了完成祖父的心愿,也为了扬州评话能更好地传下去,王丽堂用口述录音的方式开始整理王派《水浒》。

  但将400万字的王派《水浒》故事原汁原味地“还”出来,谈何容易?

  此后,王丽堂每天从早到晚坐在一张旧藤椅上,面对一台录音机,口述她自幼从祖父和父亲口中学到的书目。有些书目已经多年不说了,一遍说下来,自己感到不满意,要从头再说一遍。

  王丽堂每天口述结束,从藤椅上站起来时,常觉两腿麻木,不听使唤,日渐消瘦。但她没有停下来,看着完成的《武松》《宋江》《卢俊义》《石秀》4部王派《水浒》书稿,王丽堂兴奋得热泪盈眶。

  1997年,江苏省专门成立了“王丽堂评话艺术领导小组”,对经过精选浓缩的《武松》进行了录像。在辛苦还书之后,王丽堂并没有把这些珍贵的资源视为己有,她不仅将出版王派《水浒》的稿酬全部捐出,用于建立“王少堂扬州评话奖励基金”,更是希望能够以录音资料,为王派艺术的一个传承依据,让王派《水浒》发扬光大。

  她说:“作为王派《水浒》的第四代传人,我终于可以告慰先人,对社会和千千万万的听众也有一个圆满的交待。”

  家学的熏陶,后天的勤勉,再加上数十年的表演积淀,王丽堂在扬州评话上的造诣臻至巅峰。

  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一等奖、全国曲艺新曲目比赛表演荣誉奖、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一个个荣誉接踵而来。

  2009年6月,王丽堂被授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同年7月,又被授予新中国曲艺60年“突出贡献曲艺家”称号;2010年9月14日,王丽堂在中国第六届“牡丹奖”上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在颁奖现场,当年逾古稀的王丽堂走进现场时,所有的人都站立起来,为她鼓掌。作为扬州评话的传人,得到“牡丹奖”的终身成就奖,也让她感到非常欣慰。

  王少堂曾无比欣慰地对王丽堂说:“我王家终于有了接班人了。”如今,年逾七旬的王丽堂最为关心的事就是扬州评话能否走出困境,能否后继有人。

  王派《水浒》流传了下来,王丽堂还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把它搬上舞台,而不是仅仅让它停留在书本里。王丽堂期望有志于扬州评话的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扎扎实实地苦练基本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所以她通过成立的“王少堂扬州评话奖励基金”,奖励后起新秀。

  三岁会说评话留给世人的惊叹;十岁登台表演造就的“十岁红”传奇;十二岁独自跑码头的坎坷经历;八年还书留下的珍贵遗产……都是王丽堂在扬州评话里留下的浓墨重彩。

  一个人,一张嘴,一块醒木,一把扇子……这简单物象构筑的扬州评话世界,在流光溢彩的今天,显得如此单调;但它却是王丽堂的全部,或许从降生在扬州王氏家族的那一刻起,王丽堂就注定要为扬州评话奋斗一生,而她,也正是这样做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