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为了和平的未来】11组档案见证,南京记忆成为世界记忆

2023年12月06日 20:59:01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2023年12月13日,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从“一日”到“一年”;从“一馆”到“一城”;

  个人记忆,家族记忆,国家记忆,世界记忆。

  十年,我们守护着“不能忘却的记忆”,从记忆到共识,从共识到行动。

  江苏新闻广播特别策划:《十年!为了和平的未来》。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广场中央,屹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世界记忆名录 南京大屠杀档案”石碑,提醒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们,时间流逝,但记忆长存。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我国第10个被列入其中的世界记忆遗产。多年来,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凝聚成捍卫和平的强大意志。

“世界记忆名录 南京大屠杀档案”石碑

  今年6月,国际档案日前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再次开放特藏库。南京40位市民代表近距离观看珍贵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原件,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师严斌林有感而发:“将这段记忆升华到人类的记忆,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心声。”

《程瑞芳日记》中的一页

  《程瑞芳日记》,是此次展出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原件之一,这是目前所知唯一的由中国女性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地完成的日记。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国际安全区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舍监程瑞芳逐天记录了她在安全区内外的所见所闻。日记一共记载了84天,与《魏特琳日记》《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相互印证。

  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的11组南京大屠杀档案,形成于1937-1948年之间,全部为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史料,是中华民族苦难和人类创伤记忆的重要载体。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马振犊介绍,档案内容既有日本方面的加害者记录,也有美英等国第三方人士的记录,更有中国方面受害者的血泪控诉,历史线索清晰、记录完整。档案形式既有纸质文本,也有照片、电影胶片及其他实物等多种载体。档案内容多可相互印证、补充,其历史的真实性不容怀疑。

《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丛书

  为了让历史发出更响亮的声音,中国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7家单位对所藏南京大屠杀档案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数字化和编排。

  2017年12月11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丛书在南京首发,丛书数据库同时上线,面向全世界发布。册内每件档案均有中文解说,并配有英、日译文。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李明华说:“档案的出版印证珍贵的历史事实。不仅仅是纸媒,纸媒是一种传统的方式。档案编辑出版传播还要与时偕行,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让更多的受众面,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当年发生的历史史实。”

今年,《世界记忆、和平愿景——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当地时间10月30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拉开帷幕。

  激活“档案”,让历史说话。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至今,这十年里,史实研究视野逐渐拓展,相关外译和海外发行工作不断加强。“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陆续走进美国洛杉矶、俄罗斯莫斯科、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已完成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建构者、海外友人三大系列口述史。

自2016年起举办的“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今年已是第七届。

  缅怀历史,但不被泪水遮挡视线。一直参与档案申遗工作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说,要把这种记忆化成追求和平的动力:“它不仅仅是中国的,它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它对世界有教育意义,就是人类不要付诸于战争,人类需要和平。我们未来要把人类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好,使我们世界更充满了阳光,和平地生存和发展。”

12月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单墙前举办家祭活动。

  12月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中,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眼含热泪。94岁高龄的夏淑琴已步履蹒跚,但依旧坚持为历史发声、呼吁和平:“现在生活很好,我还有退休工资。就希望你们这一段历史不要忘记,我们一定要求和平。”

  截至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8位。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站在历史的坐标轴上,聚合世界力量,共建和平未来。北京东路小学三年级学生赵彧骁说:“我们心里也要种下一颗和平的种子,让它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维护历史真相、传承历史记忆的努力仍在持续。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常小梅说:“历史的传承需要铭记,铭记才能够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人人跟和平都是有关系的,守护和平,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江苏新闻广播/李秋雨 编辑/玉洁)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