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14日),省民政厅上线《政风热线·我来帮你问厅长》全媒体直播节目,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赵庭朴、副厅长王小华走进节目,现场回应民生关切和热点话题。
节目当中,淮安市涟水县的小张向《政风热线》反映,今年他和父亲相继做了手术,家庭陷入困境,他于是申请了低保。当时镇里的工作人员说10月份他家就能纳入低保,可眼下都11月了,却还没动静。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赵庭朴表示:“按照规定是30个工作日,如果有特殊情况,还可以适当延长。近年来,我们也考虑到群众的诉求,我们通过信息化,通过一些手段,在逐步地加快这种办理的进程。我们还可以采取临时救助,就是根据家庭状况,急难型的救助,适当发放一些临时性的资金补贴,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同样渴望救助保障的,还有宿迁市宿城区的朱女士一家。朱女士和她父亲都属于残疾人,家里只有奶奶照顾父亲,自己还有一个快上小学的孩子。由于全家缺少经济收入来源,因此希望获得政府更多的扶持。
像朱女士家庭这样在低保边缘,但又达不到低保的门槛,然而实际已经陷入困境的情况,赵庭朴表示,从目前社会救助的政策来看,如果达不到标准,但是家庭的收入又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的1.5倍,可以列入低收入家庭。同时如果是因病致困,或者是有突发的自然灾害,称之为支出型的困难家庭,这些家庭都列入到低收入家庭的范畴。这些家庭可以享受到一些专业的救助,比如说子女的教育救助、住房的救助,包括就业的救助,特别是医疗的救助这些专业救助。
现场热线环节,南京市民张先生发现,朋友圈里经常有人会发些大病募捐求助信息。张先生想帮忙,但又怕被骗,因此想知道作为普通市民,怎么判断朋友圈里的求助信息是个人网络求助还是网络募捐?针对微信募捐,又如何防范“爱心诈骗”?江苏省民政厅慈善社工处二级调研员沈琪回应:“无论什么形式的募捐,只能是慈善组织的行为,这是有别于个人行为的。通过应用微信来进行求助和慈善募捐,都应当依法依规。其中个人通过微信的方式来发布求助信息,这个只限于求助者本人,他人进行传播或者是转发,都是违反了《慈善法》规定的。”
近年来,我省持续将“提升和改造30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列入民生实事,各地积极开展改造建设。记者探访发现,南京市栖霞区栖化新村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崭新,功能齐全,面积达1000多平米,但几乎没有老人前来使用。
南京市栖霞区民政局局长陈芳琴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会对全区这些资源的使用和提供服务的情况进行排查,对社区资源使用率不高的载体,或者提供服务满意度不高的现象,会同街道社区和养老服务组织对整个社区的功能进行优化,对服务质量有一个提升,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更多的家门口的优质服务。”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徐仁飞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