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5日)上午,以“绿色低碳发展,共享生态滨海”为主题的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城开幕。凝聚国际共识,与相关国际公约及全球倡议协同增效,会议打造多方共同参与的滨海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滨海湿地连接陆地与海洋,拥有着不可替代的空间资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禀赋,在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沿线分布着广袤的滩涂、盐沼、红树林等多种类型的滨海湿地。滨海湿地作为“物种基因库”,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和候鸟迁徙的“中转站”。湿地还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对于固碳释氧、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开幕式上,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倡议,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搭建滨海区域协同治理平台:“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这一重要的国际合作机制,逐步构建滨海区域蓝色伙伴关系,打造滨海湿地城市联盟的朋友圈。”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如今全球滨海区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和挑战,亟需各方共享成功经验,探讨应对之策。开幕式上,发布了《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纲要》、全球滨海生态系统保护工具包模块化内容、《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英文版、《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等成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鸟盟、东亚一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等21家机构成为全球滨海论坛合作伙伴。全球滨海论坛国际协调委员会主席章新胜发布了《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他期待各方能协同履行国际承诺:“调动、促进和推动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力量,以科学和实证为基础,保护、养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海岸带生态系统。”
加强滨海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陆海统筹,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坛致力于打造一个导向清晰、参与多元、行动有力、产品丰富的滨海生态领域全球合作平台。
东亚-澳大利亚西迁飞区域伙伴关系协定前首席执行官斯派克·米林顿认为,今天的会议必将激励和凝聚更多利益相关方力量,复制和推广中国滨海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全球沿海人民的生计和福祉:“我认为本次全球滨海论坛,是将所有致力于保护滨海生态系统的人们聚集到一起,同时让大家通过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这次会议可以说极其重要且及时,我很高兴看到中国在这一进程中发挥领导作用。”
(江苏新闻广播/王博男 李秋雨 江苏广电盐城中心站/蔡勇 盐城台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