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话剧团的原创话剧《小西湖》取材自南京城小西湖风景区的改造项目,讲述的是老街区蝶变重生的故事。从改造前的“老破旧”到改造后的“新意潮”,小西湖这条延续老城南文化基因的历史街区,正在彰显它的新生。而更重要的是,改造前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实现了蜕变。
该剧一开场,浓烈的南京味儿就扑面而来。烧饼张推着小推车用南京方言吆喝道:“说南京,道金陵,秦淮八绝扬美名……走北街来穿南巷,人人都叫我烧饼张,鸭油酥烧祖传方,咬一口能飘十里香,十里香呐…… (叫卖)南京名吃鸭油酥烧饼!烧饼张的祖传秘制鸭油酥烧饼……”坐在数米外观众席上,似乎已经闻到了地道的南京烧饼香味儿。再加上倒马桶的中年妇女、扛着煤气包横冲直撞的男人、骑共享单车穿行的男孩、出门遛鸟的老人、提着竹篮去买菜的奶奶,以及不时从角色嘴里溜出的南京话,我们仿佛已经置身于南京古城深处的老街区,在倾听一曲正在演奏的市井交响乐,在体验一段发生在一群市民身上的新时代协奏曲。
其实,城市改造建设的题材并不容易写,将其呈现于戏剧舞台之上则更有难度。《小西湖》通过喜剧加温情的方式,一方面让人忍俊不禁,另一方面又令人潸然泪下。
两位老邻居朱家胜和徐香美争强好胜,为了各自家庭祖上的出身,为了孩子的婚姻幸福斗智斗勇了一辈子。由于两家共用院墙,对于社区改造,两个人一上来就剑拔弩张。徐香美说:“他要是不让动,我就动不了。对,他肯定会刁难我。”另一边的朱家胜说:“我要是不答应,她就搞不成!”搬到暂住房,两家只隔着一层薄薄的木板墙,他们仍然本色不改。为了各自家孩子的厨艺也要一较高低。徐香美:“怕只怕我家莹莹那厨艺,一不小心烹出什么美味儿来,让别人闻见了心里难受。”朱家胜:“吹!吹!都吹死多少头牛了还在吹!只怕都不用我上手,我儿子随便烧个菜都能叫有些人的口水流三尺长!(坐在沙发上)”徐香美:“等一下!井水不犯河水!”朱家胜:“我同意!人不犯我,我不犯你,人若犯我……”真是老小孩斗嘴,其乐无穷!
然而,随着两家的孩子又逐渐走到一起,随着老房改造后的妆容越来越明显,朱家胜和徐香美两人和解了。朱家胜:“孩子的事也不能全怪你,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过得好点儿呢?我也一样。唉!这都是穷闹的。马瘦毛长,人穷气短,气短了就会相互为难,你说这有多蠢!”徐香美:“是啊,人哪,自己心里有光就好,干嘛要见不得别人家的灯亮。”朱家胜:“(忽然抹起泪来)人这一辈子,不容易啊……”徐香美:“我知道,你又想起大鹏的婚事了。过去的事就不想了,世上没有后悔药,要有,也该我先吃。(站起)老朱,来!来,看看我们小西湖的房子吧。”徐香美:“看见了吗?这房子,时来运转,就指望它了。”朱家胜:“看见了,那是我们老百姓的希望啊…… ”看到这里,不由然就生出一种被温暖的感动。
婚姻失败回到娘家的徐莹莹和朱大鹏又走到一起的插曲,也让人心动。两人本来就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但徐香美嫌贫爱富、棒打鸳鸯,逼着徐莹莹嫁给了一个包工头。朱大鹏尽管频频相亲,但因为家庭、住房问题,一直单身至今,成了大龄青年,也成了他爹朱家胜的一块心病。回到小西湖的徐莹莹与相亲失败的朱大鹏再次相遇,他们在朱家胜和徐香美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润滑他们针尖对麦芒的紧张关系,他们还一起对付蛮不讲理的秦嫂。心与心逐渐相通,他们相爱了。年轻人历经风雨的爱情总是让人怦然心动,是众多戏剧的情感支点。而于建东与妻子陈娟之间的感情,则是创痛被疗愈的心心相印。作为小西湖改造工程的总指挥,于建东改变过去强拆的野蛮,采用因地制宜、保留地域文化的改造策略。为此,他竟然把自己的新房租给朱家胜和徐香美两家,家庭矛盾由此而生,甚至闹到要离婚的地步。内忧外患让于建东心力交瘁,好在他挺住了,小西湖改造成功了,他的婚姻在他的真情呼唤下也保住了。剧尾,陈娟挺着大肚子在于建东搀扶下走过,所有观众都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故而,《小西湖》不只是写的城市改造,更写人的情感。通过城市改造,勾勒发生在人身上的故事,描摹人情冷暖,折射现实人生。
为了写人,剧作在对话中往往三言两语就将角色的形象立了起来。徐小宝听闻房子有姐姐份儿:“(急了)哎,妈,我姐可是嫁出去的人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没想到离婚回家进门的徐莹莹立刻回了一句:“泼出去的水回来了。”徐小宝被妻子撺掇争夺家产的急切,心情低落的徐莹莹听闻后的不满和愤懑立刻把角色撑了起来。当于建东要和秦嫂讨论改造方案时,不明所以的秦嫂控制不住情绪:“告诉你,我活到五十多岁了谁都不怕,你们要是敢欺负到我头上,我就上访、就告状、就、就跳楼……”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也就跃然舞台之上。还有朱大鹏讽刺秦嫂:“哎哎,小西湖的居民都在配合这次片区更新改造,就你特殊,想一颗老鼠屎害一锅饭啊!”从这些富有个性的台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编剧深厚的语言功底,再加上南京市话剧团多位国家一级演员和年轻新锐演员的倾情演绎,小西湖社区的人活在了舞台上,剧作强烈的时代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得到高质量的传递。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旧城改造、拆迁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而《小西湖》却在轻松幽默的喜剧氛围中触碰到: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城市的文脉传承、我们应该怎样去满足老百姓的需求等这类时代发展的深刻主题。通过改造,小西湖旧貌换新颜,小西湖的人也羽化成蝶。《小西湖》是通过截取了一断社会生活的横断面,以一片历史街区的闪亮蝶变,来歌颂新时代。在剧作的尾声,朱家胜说:“人通,房也就通了。”其实,“房通,人也就通了。”物理空间与人际尺度互为表里。从“老破旧”到“新意潮”,《小西湖》以热闹喧腾的人间烟火记录了步履铿锵的时代足音,以一群活灵活现的戏剧形象触摸到了时代脉搏,并通过他们勾画出了其脉动的七彩节拍。
作者简介
贾冀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