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组织开展了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遴选工作。经各地申报、专家评审、部内复核,首批拟择优确定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江苏有三个联合体项目入围,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这三个项目分别是: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无锡市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
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成员单位包括常州市发改委、教育局等10个政府部门,在常10所中高职及本科院校,理想汽车、比亚迪汽车、蜂巢能源等122家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以及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20个科研机构。旨在打造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产教科融合生态圈,聚焦常州新能源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要求,助力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席海涛介绍:“今后,园区、学校、企业三方将围绕‘打造共建共享典范,创建人才培养高地,树立服务发展标杆’的建设定位和目标,共建教学资源、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人才双岗互聘:面向全市新能源企业,科教城园区内的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和高校共选聘高层次人才120名,用于支持并资助上述单位间高层次人才相互兼职工作。同时,建立联合体人才、项目等需求信息平台,建设龙城实验室等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牵头学校,将联合本科院校和企业,合作构建技术研发、生产工艺改良、产业工人培训等体系。同时,发挥自身优势,推动联合体功能实体化,加快培养该领域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席海涛介绍:“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岗位需求,培养出来毕业生岗位核心技能更扎实,可持续发展、沟通协作与创新等综合能力更强,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更突出,和企业的技术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更明显。”
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的主要成员单位,将整合市域范围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等产业的头部企业资源,加强“机器人+”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打造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机器人+”应用新实践,开发开放机器人产业应用新场景。
“合作伙伴中既有侧重产业高技能人才共育的职业院校、龙头企业,又有产学研服务的知名高校、大院大所,行业协会。”苏州市职业大学校长温贻芳介绍,“市域产教联合体主要成员单位前期成立了汇川产业联盟学院、苏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产教融合专委会、机器人产业学院、机械行业智能机器人职业教育集团等产教融合平台。”
作为牵头学校,苏州市职业大学将推动实现产教全方位、全领域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建立联合体实体化运行苏州新模式。
温贻芳说:“依托产教联合体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熟悉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工作场景,具有更快的适应性、更强的竞争力、更高的职业延展性,为区域重点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姜坚 沈一秀 仇煜 编辑/徐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