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特色农产品不仅运得出来,还要运得高效,从而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近日,在兴化市沙沟镇崔垛东村“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现场,兴化市政协委员、市融媒体中心主任陈志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这场协商议事活动围绕“崔垛东村南圩路硬质化工程”展开,参加活动的市政协委员、村党员代表、村干部代表、在外能人代表就该工程实施的必要性以及所涉及的建设资金、道路宽度、质量监管等事项进行了协商讨论。经过表决,大家一致通过此项民生议题。
地处兴化市沙沟镇东南角的崔垛东村曾经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经济薄弱村,近年来,村两委会通过回收村集体资源、整合闲置荒地、规范化流转土地等措施,建起了多个高效农业基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稳步增长,一举脱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红薯是我们村高效农业的主打产品,我们村出产的红薯看起来‘丑丑’的,口感却格外香甜软糯。去年,我们还注册了‘崔垛丑薯’商标。”崔垛东村党总支书记王柏全今年39岁,在他扎根基层的17年间,一步步见证着崔垛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他告诉记者,全村现有村民3980人,其中有1000多人从事红薯种植,按亩产量6500斤计算,种植户每亩的收益能超过3000元。
“当前正是红薯大面积上市的时节,我们在巩固传统销售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网店、直播带货等新兴营销渠道。”王柏全介绍,随着“崔垛丑薯”的品牌越来越响,前来运货的车辆络绎不绝,这也使崔垛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短板”日益凸显。“就拿南圩路来说,这条路关系着100多户种植户的800多亩红薯田,由于道路狭窄且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不仅影响附近村民的出行,大型车辆也无法从这条路开到田头,种植户只能通过人工将红薯搬运到停在路那头的车上。”站在南圩路路口,王柏全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人工搬运红薯,每斤需要0.02元左右的运费,这800多亩红薯的总产量大约在520万斤,也就意味着种植户需要额外增加10多万元的人工运输成本,实施南圩路硬质化工程显得尤为迫切。王柏全说,通过“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进一步统一了干群的思想,对大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可行性方案及时达成共识,真正做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
按照协商议事确定的实施方案,南圩路硬质化工程在履行相关手续后,将于国庆节后正式施工,工程所需资金采取“村集体拿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的方式,改造后的南圩路不仅可实现路面硬质化,道路宽度也将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崔垛东村还确立了下一阶段发展目标: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推进“三横三纵”农路网建设,彻底打通农产品运输的“毛细血管”。一位参加协商议事活动的红薯种植户欣喜地表示:“用不了多久,我们种植的‘崔垛丑薯’在田头就能搬上车,通过一条条美丽宽敞的新路运往四面八方!”
(来源:江苏广电泰州中心站/沈骁 通讯员/范萌 编辑/徐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