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村庄,纳入了新城;世代的村民,成了市民。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淮安市涟水县药材场村的变迁,可以说是一个样板。
药材场村,顾名思义,原本是药材场,2001年,与周边2个村合并成药材场村,以种植板蓝根、白芍、丹参等中药材为主,但收益不佳,一度被列为省整体推进村。2008年,药材场村并入涟水经济开发区,迎来新一轮大发展。如今,村民变成市民,高楼耸立,厂房林立,环境整洁。
“村干部中,7个人有开厂创业的经验。”药材场村村党总支书记张士龙有些自豪地说,他们涉足无线电配件、冲压件、工程机械、电气安装销售等多个行业。就拿村监委会主任王祥来说,他以前在无锡的厂里打工,做到了车间主任,既掌握了技术又有管理经验,返回村里后开办了工厂,做机床加工。
创业的理念,在药材场村一直延续着。有着创业经验的村干部,也将这一理念在全村传递着。
“我一开始也是由村里人带着的。”目前在石家庄市做工程的徐秀华在电话里告诉记者,2000年开始,他和村里一些人到外地打工,一开始只是工地上的一名普通工人。在同村工头的帮助、带领下,他一步步做到了管理层、创办了建筑公司。“我们药材场村的人,创业精神足。”
经过多年发展,徐秀华的工程遍布全国各地,“哪里有工程就去哪里。”徐秀华的公司常年雇用1000余名工人,其中药材场村的占三分之一。“带着他们做的同时,我也帮助他们学会自己闯荡、创业,把我们药材场村在建筑行业的名气打响。”
锦纶化纤、强凌照明、霞客科技、源通制帽、鸿鹄化纤、滨海机械……并入涟水经济开发区后,随着一大批知名企业相继在药材场村及其周边地区落户,村民们开办的私营小企业配套生产零配件,销路稳定,越来越多的村民纷纷返乡就业。
“也是苦三四千,在家不比外出赚的少。”村民高军红乐呵呵地说,更开心的是可以一大家人天天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滨河新苑小区、宁和庄园……农民安置小区及配套的商业市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村民变市民,住进了高档小区。“篮球场、网球场,整个小区绿树成荫。”带着记者走进滨河新苑小区,张士龙自豪地说。宁和庄园以小别墅为主。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村里还特意组建了物业服务公司,聘用的都是村里人,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卫生、更舒心的家园。
新的药材场村,本着“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和“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在加快推进道路路网建设的同时,一次性完成雨污管网、弱电杆线入地、绿化、亮化等配套工程。建成区内完成了较高规格的道路路网建设,雨污排水、供水、供电、供气、电话、电视、网络等全部配套到位,实现了“九通一平”。
“环境好,空气好,蚊虫很难进家门,闻不到鸡屎猪圈的味道,住在这里舒心。心情好,身体也好!”79岁的王寿坤老人美滋滋的。旧居拆迁,两个儿子各分得一套3室1厅的房子,“想在哪家住,就住哪家。”社保、医保、养老金也全都解决了,平日看看电视,小区里逛逛,老人已经习惯了这种城里人的生活。
如今,干净舒适的楼房、优质贴心的保障和稳定的经济收入,让药材场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