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今天,记者获悉,淮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考古工作列入全市重点工作,高度重视、全面部署,在整合资源、出台政策、强化队伍、夯实基础等方面深入调研、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着力推动全市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为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今年1月21日,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整合淮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两家单位,成立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此举整合了两家单位原有的15个编制数,又从市机动编制中调剂了5个编制。新单位内设考古研究室、文保部、综合管理办公室、信息中心、安保部等部门,并建设了考古工作站和文保实验室,常设展览《文明曙光——青莲岗文化淮安黄岗遗址考古成果展》全年对社会预约展出。在增强文保、考古力量的同时,更有效地将文保和考古工作紧密结合、贯穿一致,从部门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工作,为在新起点上推动淮安考古事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淮安通过“名校优生”“淮上英才”等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一批“双一流”高校考古相关专业优秀人才,目前全市现有考古项目负责人6人。如今,这些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淮安考古事业日益壮大、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高速高质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加速提优考古工作成为科学推进城市基础建设进程的助推器,推动考古工作制度改革刻不容缓。为了减少项目建设在考古方面的审批手续和投入风险,淮安着力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建设与考古工作矛盾,进一步优化全市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改革目标,积极推动建立“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制度。8月23日,由市文物局起草的《关于全面推进考古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已正式印发。
与此同时,在规划用地谋发展的同时,市委、市政府要求市文广旅游部门统筹各县区考古单位,全面盘点区域历史遗存、文物古迹底数,科学编制专项规划,分类制定保护、开发、管理实施意见。围绕城市发展规划和文物抢救性保护,编制考古计划,列出一批年度考古项目和地块,让考古工作早于项目实施前开展,从制度上解决文物保护与项目建设的矛盾。2021年以来,陆续配合城市建设开展考古调查勘探项目40个,发掘项目9个。特别是在服务淮钢厂区扩建、涟水机场三期工程等全市重特大项目过程中,主动对接地块考古工作,为企业发展留足“提前量”。生态文旅区203#地块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因推进顺利、进展迅速,建设企业专程递送“为企业保驾、为经济护航”锦旗,表达谢意。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的实施,是党和国家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做出的持续努力。为充分发挥淮安考古优势,让考古工作走进大众、深入人心,2020年以来,淮安市委、市政府将考古、研学旅行与历史教育相结合,统筹市文广旅游局、市教育局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评选工作。2021年6月,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第一山景区等首批11家单位获批2021年淮安市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培育单位。
淮安各级考古工作者将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总要求,立足淮安实际,以配合基本建设考古为抓手,传递好从土地出让到建设项目的交接棒,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专业精干的考古力量助推城市建设进程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零距离》记者/胡艳 编辑/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