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炒饭“极简史”:炒了1400多年,隋炀帝也“带货”

2019年11月08日 21:09:44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扬州炒饭“极简史”动漫,扬州新获“世界美食之都”称号成为中国第四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以扬州这座城市命名的扬州炒饭,更是吃货来扬必打卡的美食。

  扬州炒饭就是蛋炒饭的“进阶版”?NO!可没那么简单!扬州发布“故视会”,今天就说说这碗世界上最著名的饭。

  六个字的“出生证”

  首先登场的人叫谢讽,隋炀帝的尚食直长,相当于御膳房总管、厨师长,

  他写了一本御宴食谱,名叫《食经》,

  书中有这六个字:“越国食碎金饭”,被普遍认为是扬州炒饭的“出生证”。

  隋炀帝的叔叔、越国公杨素,是一名“资深吃货”,被扬州人奉为“碎金饭”发明者,软硬适度、颗粒松散的煮熟的米与鸡蛋翻炒,粒粒米饭裹上金黄颜色。

  杨素一定没有料到,这道别出心裁的“创意料理”跨越千年,依然拥有大批粉丝。

  隋炀帝“带货”

  扬州炒饭的前身,“碎金饭”的“头号粉丝”,非隋炀帝莫属。

  “碎金饭”能够成为隋宫廷“网红美食”,据说与隋炀帝的饮食喜好有关。

  炀帝出生于北方,更喜欢面食,认为吃米饭要“伴菜而吃”,太麻烦!

  御厨们接受了越国公杨素府上厨子的建议,用蛋黄炒米饭,在蛋黄进入油锅后,迅速把米饭倒入,让蛋黄裹之,形成“金裹银”的炒饭改良品种,方便又美味。

  饭菜合一的“碎金饭”让炀帝食欲大增,隋炀帝一路“带货”,这种炒制做法随着炀帝南方巡游,传至运河沿线各地。

  运河催生扬州炒饭

  扬州既是中国大运河的发祥地,也因大运河的开凿而诞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

  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开挖了扬州邗沟,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公元605年,杨广下令着手两项重大工程:一是将洛阳定为都城;二是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行幸扬州。

  “碎金饭”随着隋炀帝的龙舟一路南下,也迅速征服了扬州船工的胃。

  高手在民间,辛苦一天的船工,就着简单的食材,经过一番炒制,蛋炒饭香味弥漫于大河上下。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南下,蛮海、闽广、南楚、瓯越之货北上,船工口耳相传,大家都知道:这碗美味的蛋炒饭,就来自扬州。

  北上洛阳、开封,南下杭州等地,“扬州炒饭”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宫廷美食演变为平民美食。   

  可以说,是运河催生了扬州炒饭!

  扬州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乾隆南巡,微服私访,行至扬州近郊时饥肠辘辘。一户清贫农家做的蛋炒饭被乾隆盛赞。乾隆叹服扬州人的生活于节俭中充满了美妙的艺术性。

  将扬州炒饭介绍到海外第一人

  有华人处,就有扬州炒饭。几乎世界各地的中餐馆菜单上,都能看到“扬州炒饭”的名字。

  要感谢一位名叫伊秉绶的福建人,他是将“扬州炒饭”介绍到海外的第一人。

  伊秉绶,清嘉庆年间扬州知府,祖籍汀州(今福建宁化),特别喜欢研究美食,伊府厨师在“葱油蛋炒饭”的基础上,还加上一些虾仁和叉烧同炒。

  “改进版”的扬州炒饭传至扬州士绅盐商家厨,乃至酒楼饭店,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一个文化符号。

  在福建,客家人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群构成,全世界客家裔孙达亿人,遍布世界五大洲,其中超过半数的客家裔孙认祖归宗时会提到福建宁化。

  伊秉绶从扬州任上离休后,回到福建宁化老家后,改进后的扬州炒饭被带到宁化,并最终随着客家人远征世界的步伐漂洋过海。

  鲜为人知的是,现代流行的方便面来源于200年前清朝扬州“伊府”厨师。“伊府”正是扬州知府伊秉绶。

  伊秉绶于1815年去世,扬州人曾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

  中华饮食名片

  扬州炒饭,运河文化孕育出来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借着运河的影响力,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成为中华饮食的代表性主食之一。

  伦敦牛津街、悉尼情人港、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五洲四海一百多个国家,扬州炒饭跨越菜系,成了所有海外中国餐馆的当家花旦。

  扬州炒饭的传播与发扬,少不了走南闯北、闯荡世界的扬州厨师。

  凡是有扬州炒饭的地方,必有扬州人或扬州嫡传弟子的身影出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历代厨师不断改进,扬州炒饭的配料也日益丰富。

  美食,一种无需翻译的通用“语言”,扬州炒饭,扬州享誉世界的城市品牌,它是国外朋友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户,更寄托着海外中国人的故乡情。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陈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