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永留心间 “用眼睛维和”的中国军人去过战乱地区,更愿守卫世界和平

2019年08月02日 17:11:32 | 来源:苏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上图为黄诚在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薛卿 摄

  上图为黄诚在接受记者采访。

  一张老照片将时间定格在了1996年3月。对于照片中的黄诚来说,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当时,伊科边境战火初消,一望无垠的沙漠,碧蓝的天空,透出丝丝凉意。黄诚身着迷彩作训服,头戴印着联合国徽章的蓝色贝雷帽。他即将开始为期一年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生活。

  【人物名片】

  黄诚,原苏州军分区干休二所副所长,副团职。江苏海门人,1956年生,1974年入伍,1975年入党,担任过伊科边境、海湾战争战区联合国军事观察团军事观察员,获得过国际和平勋章,荣立三等功。

  用眼睛去维和危险却无处不在

  “那时我国刚开始向国外派出维和力量。”他是我国派遣的第三批联合国维和行动军事观察员之一。

  他和一同执行任务的8名战友,接受了短暂培训后,于1996年3月前往伊科边境,协助联合国划定10公里宽的军事分界线,建立非军事区。在这里,大家和来自联合国各成员国的军人一起工作。

  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日常工作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监督停火,监督侵略者撤军,进驻停火线或隔离区,并保护平民生活及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而黄诚承担的是观察团联络官,工作时不携带武器,能有效缓解当地武装人员敌对情绪,但这也容易使观察员身处险境。黄诚说:“观察员是用眼睛维和的人,然而在紧张局势下,危险无处不在。”

  黄诚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历险。一天,黄诚和别国观察员蓬比执行夜间巡逻。蓬比开车,巡逻里程约50公里,正常情况下,一个半小时即可到达预定观察点,可是他们开了近2小时还未到达。疑惑之际,蓬比将车开入右边一个岔道,不出10分钟,黄诚发现沙丘上有美国巡航导弹弹壳——他们闯入了伊拉克雷场。

  “我立即用车载电台向观察团作战室值班室报告,可值班室远在几十公里之外,也无法迅速施救,只指示我们小心、认真处置。”黄诚说,凭着经验他们没有下车,决定按照原路倒车返回。小心看着来时轨迹,一米一米往后倒,经历了漫长的20分钟,终于将车倒回了大路。“我们激动地互相捶打对方的肩膀,激动地大叫起来。”黄诚说。

  困难能被克服触动却永留心间

  “观察员需要经常开车外出,我曾亲眼见到因车祸丧生的观察员们,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黄诚说,在沙漠巡逻,需要格外小心,一是沙漠路况极其复杂,一不留神就会翻车,或被海市蜃楼景象误导,从而驶离公路;二是室外温度过高,触碰汽车不戴手套会被烫伤,高温下的轮胎也非常容易爆炸。

  长期在渺无人烟的野外执行任务,观察员们还要面对另一个困难,那就是孤独。黄诚说:“刚开始有新鲜感,大家不太熟悉,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后来能聊的话题全部聊完了,只有自己看星星打发时间。”

  而伊拉克人民饱受战争折磨的一幕幕也在黄诚心里刻下深深的烙印。他说,伊拉克街头,民众蓬头垢面,趿拉着拖鞋,有的还赤着脚、满脸菜色,“战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种情况,联合国伸出援助之手,提出以石油换粮食、药品。”

  乌姆喀什港口在黄诚所在的非军事区。来了运粮船,按规定要接受观察团的检查。检查结束后,运粮船开始卸粮,巨大的吸泵将大米输送到一辆辆大卡车上,每辆大卡车都装得满满的,有的车上的米像小山丘似的冒出了棚板,每辆大卡车一装满便开足马力向巴格达方向驶去。卡车驶过会将一些大米洒落,人群便尾随着大卡车,捡拾着沙地里的米粒。“我亲眼看到几个老年妇女,从地上捡起一粒粒大米,吹去灰尘便将生米吞下。”黄诚说。

  “在国内生活,幸福感可能不是很强烈,但是在战乱地区,真真切切感觉到和平来之不易,以及和平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对黄诚而言,用自己的热情、汗水和生命践行着神圣的维和使命;用自己的双眼时刻关注、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和平,是军事观察员们最大的快乐。“只愿世界从此和平,让人民远离战争,让战争的创痛不再重现,这就是我作为军人最大的愿望。”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陈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