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9日,德国哥廷根大学网站上公布了一则短讯,宣布清华大学新晋文科资深教授汪晖荣获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tung)安内莉泽·迈尔奖(Anneliese Maier Research Award)。
安内莉泽·迈尔 是德国20世纪著名哲学与科学史学家。为了纪念安内莉泽·迈尔对欧洲中世纪经院自然哲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出资,通过洪堡基金会设立了这一重要的学术奖项。其目的是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文化、法律以及经济领域内,促进德国学者与世界顶尖研究者的学术合作,以期进一步推动德国人文及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发展。
(汪晖在卢卡·帕西奥利奖授奖典礼上)
作为德国最重要的研究奖项之一,安内莉泽·迈尔奖的评审程序极为严苛。在收到德国本土学者提名之后,洪堡基金会首先会将所有材料交送国际专家进行匿名评审。在收到评审意见之后,基金会则会组织一个内部评审委员会,进一步审核评估,在所有经过匿名评审筛选后的被提名人中间,再甄选出最后获奖人。自该奖于2011年设立以来,每年仅有6至8名不等的获奖者。至今为止,全世界仅有39名顶尖学者获此殊荣。而汪晖教授则不仅仅是第一位来自中国的获奖者,更是该奖项历史上唯一一位从教育到工作背景都彻底属于第三世界的国际学者。这也是汪晖教授继2013年获膺意大利卢卡•帕西奥利奖(与哈贝马斯共同获奖)之后,又一次获得国际性殊荣。而相比卢卡•帕西奥利奖,本次的安内莉泽·迈尔奖除了是对汪晖教授国际性学术成就的认可之外,则更是对未来国际学术发展的进一步研究性投入。
据哥廷根大学网页介绍,汪晖教授将会与哥廷根大学东亚研究系以及全球与跨区域研究中心合作梳理现代中国历史与地区及全球整体社会历史动态的关联缠结。据哥廷根大学称,汪晖教授“不仅仅是一位在中国学界及社会政治讨论中极具影响力的学者”,“更在世界各个地区都受到认可”。他对“中国与世界现代性的批判性思考”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影响力”。
早在获此殊荣之前,汪晖教授“已经参与到了德国的公共讨论之中”。报道中还特别提到了汪晖教授2014年时与第三十一任德国总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对话英文分三期发表于2014年4月的《哈芬顿邮报》上,中文版在《观察网》上有选译)以及2011年与时任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主席的西格玛·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的“重要对话”。
汪晖与施密特对谈
【人物简介】
汪晖 1959年10月出生,江苏扬州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清华大学中文系与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2018年1月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汪晖1966年入扬州市西门街小学,1971年入扬州市鲁迅中学(今扬州大学附属中学)、1976年初高中毕业。1976至1977年间,先后当过一年半的临时工和徒工。1978年录取为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77级本科生。1981年本科毕业,1982年考取该校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1985年在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唐弢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88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随即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与友人共同创办《学人》丛刊,1996年至2007年担任《读书》杂志主编,在其任内,《读书》依然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连境内自由派代表南都都承认汪晖时期的《读书》是中国各种思想交流的平台,但在2007年意外遭到解职。2002年受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2018年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2015年,《扬州晚报》曾对汪晖教授进行了专题报道——
初出茅庐,一篇论文开创鲁迅研究新领域;掌舵《读书》,打造知识与思想交流平台
汪晖:扬州走出的“学坛领袖”
建言扬州梳理文化记忆,建立城市记忆展览馆
两会期间,汪晖在京接受记者采访。
汪晖学者气质十足。(资料图片)
汪晖将《读书》打造成为全国思想交流平台。
汪晖参加讨论。(资料图片)
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汪晖,在其驻地北京国际饭店的房间里,接待了来自家乡的记者。
宾馆房间的桌子上放着几堆书,虽然两会前后只有十来天时间,但汪晖依旧从家搬了数十本书到自己的房间。“习惯了,总觉得出来不带点书,心里不踏实。”
1 青春
与扬州有关的日子
“1976年1月8日的早晨,像往常一样,我挎着书包向护城河南侧的鲁迅中学走去。水面波光粼粼,岸边如平日一样安宁。新北门桥坐落在护城河的西北边,东边是乾隆登岸的冶春御码头,西边拐弯就是瘦西湖。同学柏鹏匆匆走过来。他面色凝重,不像16岁的少年。临到跟前,他劈头就是一句:周总理逝世了。我的心突然下沉……”
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汪晖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回忆。
1959年,汪晖出生于扬州师范学院,他的母亲是扬师院的一名普通教师。
文革期间中学毕业后,汪晖在扬州制罐厂、扬州毛纺厂做过临时工。1977年秋季,分配到扬州无线电元件一厂做了一名工人。
汪晖觉得,那段做工人的日子,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工厂不只是生产机构,也是一个单位。所谓单位大致介于街道与生产机构之间——说它像街道,是因为工厂是一个社区,人与人的交往很频密,除了读报学习,家长里短,平时常在一起聊天,人和人之间像住在一个街道上的邻居;说它是工厂,是因为它不同于纯粹的街道,承担着生产的任务,发放工资,也提供一些劳保费用。”
进厂不久,国家即宣布恢复高考。在父母的鼓励下,1978年3月1日,汪晖考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入学之前,受父母影响,汪晖已经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小说,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活》《红与黑》《牛虻》《二月》《伤逝》……入学后,汪晖更是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
“古典文学课中念《诗经》中的相关片段,念杜牧、柳永、李清照的作品,或是《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戏剧、小说,印象很深。”
2 怀念
受扬师院多位大家开蒙
彼时的扬州师范学院,学术大家众多。自小生长在扬州师院,又在此学习,汪晖学术之路的启蒙,也正是从此开始。
当时,汪晖家与谭佛雏老师和孙龙父老师两家是邻居。“谭先生的专业为中国古典文论和古典美学,是老一代中少数通外文并对西方理论有精深理解的人。”汪晖回忆,谭佛雏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课程,逐篇逐句详解,旁征博引,从中国的典故,讲到柏拉图、叔本华和尼采。“我们就在知识的云雾中穿行。”而谭佛雏讲课用的讲义后来集结成为《王国维诗学研究》,至今仍是王国维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孙龙父先生则是扬州书法大家。真、草、隶、篆皆工,尤擅章草,画的梅花千姿百态,也是一绝。为人谦和,有求必应,学问上尤其重视扬州评话,曾与孙家讯、陈达祚等合作整理出版王少堂扬州评话《武松》和《宋江》等。
在汪晖往来最多的老一辈学人中,除了他的硕士生导师章石承先生外,就要算后来以元曲研究出名的徐沁君先生了。徐沁君是江苏靖江人,1980年,他出版了《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得到王季思、隋树森等行家的极高评价。
而对任中敏先生,汪晖评价,“性格直率、刚愎,思想锐利、不妥协,历久而弥坚。”
汪晖认为,扬师院老一代学者中的大部分人,早期学术训练源自家学、私塾等,有清晰的地方渊源。他们重视地方传统和民间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本科毕业后,汪晖考取了本校现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跟着章石承研究鲁迅文学。1984年,25岁的汪晖来到北京,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跟随唐弢先生攻读现代文学博士研究生。
3 新锐
开拓鲁迅研究新领域
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只有二十几个博士生,大家不分学科地编在一个班里,班上有一半是学经济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是这些不同学科的博士生们每天讨论的热门话题。正是这样的氛围,让汪晖的视野更加开阔,对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1988年春,在完成博士论文《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后,汪晖留在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工作。
这篇博士论文,后来出版成书,在当年影响巨大。“很多观点,开创了鲁迅思想研究的新领域。”这是当时的学界评价。随后,汪晖写作了《预言与危机——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等多篇文章,如此正式走上独立学术研究之路。
1990年5月,汪晖被送到陕西的山阳县锻炼。那次基层经历,对汪晖触动很大。
“基层管理非常涣散,犯罪活动很多,和我们在北京时想得完全不一样。”在陕西农村的这段生活,让汪晖对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有了更真实的了解。
年底,汪晖回到北京。现实与理论,北京与山阳县农村的巨大差异,让他自觉拓展了研究兴趣与领域。“在1990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和朋友们都处于一种重新理解我们的社会、重新确立我们的认同的焦虑之中。”汪晖回顾说。
4 掌舵
把《读书》办成交流平台
在北京,汪晖与友人合作主编了《学人》丛刊。他此后,则去了华盛顿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博洛尼亚大学、东京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所欧美与日本学校和研究机构讲学和研究,足迹遍及全球。
1996年初,汪晖正式接任《读书》杂志的执行主编。“我当主编以后,我认为当时中国发生了大转型,让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参与公共讨论,共议中国正在面临的严峻的问题,非常有必要。”汪晖说。
而在此之前,《读书》杂志上的绝大多数文章来自文学界,《读书》也被认为是一本文学/人文类的刊物。
汪晖开始将很多中外现实问题列入杂志讨论的话题,这些问题包括三农问题、国企改革、亚洲问题、战争与革命、金融危机、恐怖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女性主义、生态危机、法律与民主等,几乎囊括了文学、经济、政治、历史等所有人文社会学科。
在汪晖任内,《读书》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很多公众关心的话题讨论,都是《读书》最先发起讨论的,比如‘三农’问题、国企改革问题,甚至连孙志刚事件,我们也展开了讨论。”汪晖说。
“我希望让《读书》真正成为一个能够激发更为广泛的关心和讨论的知识性公共平台,一个跨越边界的知识和思想的空间。”在《读书》的推动下,一系列引发对中国改革的路径选择的激烈争论,在更大范围内展开。
卸任《读书》杂志主编后,汪晖一直担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历史系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继续读书写作,持续关注现实社会。2014年,他在深圳还展开了一场与富士康工人的对话。
5 建言
加大扬州文化记忆梳理
汪晖建议,扬州应该加大文化记忆的梳理力度,建立城市记忆展览馆。
谈及扬州的发展,汪晖赞不绝口。“国内国外我走过很多城市,扬州的城市建设在全国首屈一指。”保障河、观音山、蜀冈、瘦西湖、宋夹城……说起这些扬州城市景致,他如数家珍。
“保障河、蜀冈、宋夹城这些城市绿化与公园都是开放式的,我觉得真的特别好。”今年春节前,回到家乡,汪晖从长春路穿过宋夹城,走到蜀冈,一路走下来,令他神清气爽。
对于扬州古城与新城分开建设的做法,汪晖非常认同。“扬州古城是保护得非常好的,这一点在全国来说都很少见。”
“我每次回到扬州就觉得心静了下来。”汪晖经常邀请朋友来扬州游玩。汪晖认为,传统扬州文化的覆盖面是非常广的。“最基本的‘三泰与高宝兴’地区是肯定覆盖的,从仪征到六合,从瓜洲到镇江,其实都是传统扬州文化覆盖的地区,有着扬州大量非物质文化的广泛传播。”汪晖认为,扬州文化应该突破行政地域划分,进一步扩大影响。
“扬州八怪、王少堂、三把刀……这些扬州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需要进一步梳理,扬州是一座特别有文化、有内涵的城市,雅文化、俗文化都有很大的受众群,这一点是其他地方文化很难达到的。”
同时,汪晖认为,城庆之年,扬州可以加大对文化记忆的梳理。“拿我自己来说,我生长在扬州,看着扬州很多工厂的历史变迁,柴油机厂、晶体管厂、毛纺厂……这些工厂都蕴含着大量普通劳动者、普通扬州人的记忆,我觉得应该把这些记忆挖掘整理出来,建设一座城市记忆展览馆,让普通扬州人的历史记忆有一个展示的地方。”
同时,汪晖建议,城庆之年,扬州要加大对乡贤的聚拢力度。“从扬州走出去的各行各业的人才非常多,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就是人,走出去的扬州人对家乡是很有感情的,我觉得应该加大对‘乡贤’的向心力,让大家发挥辐射作用。”他认为,乡贤的范围还可以扩大。“包括那些对扬州历史、文化有研究的中外学者,哪怕籍贯不一定是扬州,只要对扬州有推动,都可以邀请。”
汪晖告诉记者,不管他身在何处,学术成就有多大,始终不能改变的是他对故乡的眷恋。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