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留学欧美的中国新音乐先驱者中,有一位学贯中西、多才多艺,被西方传媒誉为“东方之奇星”,中国文艺界尊为音乐界泰斗和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擅长书法,醉心篆刻,尤其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的“以贞卜文字入印之第一人”,其成就辉煌,有口皆碑,此人便是杨仲子先生。
来源:雅昌艺术网
杨仲子,1885年6月2日生于南京,原名祖锡,字荫浏,亦号粟翁,又号石冥山人,别称一粟斋道人。他幼承庭训,熟读诗书,文史功底深厚,热爱音乐和篆刻,并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是一位具有广泛爱好和多面专长的艺术家。
东方之奇星
1901年,杨仲子考入南京的江南格致书院。毕业后又考取“庚款”官费留学,入法国贡德省大学理学院攻读化学,1908年毕业获化学学士学位,旋转入土鲁斯大学深造,1910年毕业获化学工程师学位。在此期间,他自学音乐理论和钢琴,随后考入日内瓦瑞士国立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音乐理论。1917年10月,北京政府停发海外官费生的经费,这时已是杨仲子学习音乐的第七个年头了,他被迫辍学,但他没有屈从回国的命令,而是选择了在西北欧的城市和乡镇作巡回演出。悠扬悦耳的小提琴声,飘荡在阿尔卑斯山间,深受当地人的欢迎。就这样他花了三年时间,以此为生,也算是完成了海外十年音乐生涯。
身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家,杨仲子在海外城乡演出的过程中,一直注意深入民间收集外国古谱名曲。但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吸收者,他把祖国的《乐府诗集》十九首,杜甫的《从军行》,李白的《乌栖曲》、《行路难》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古诗,译成法文介绍到海外,并为古唐诗谱曲,使海外人士从音乐声中认识中国唐诗的辉煌。
在瑞士伯尔尼大学的一次音乐会上,他用钢琴演奏了自己创作的《反对战争者之呼声》和《侨工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之间发起的不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指控,而后一首曲子则寄托了他对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华侨辛酸生活的同情,这首曲子特别受到海外华侨的推崇,影响深远。
杨仲子的精湛演出受到舆论的广泛赞扬,如1917年4月6日的伯尔尼《新闻日报》,便赞美杨仲子是“东方音乐之奇星”。
音乐教育家
1920年,杨仲子归国后,首先进入北京大学,加入由蔡元培任会长的“音乐研究所”,为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并指导器乐演奏技艺。是年,杨仲子与萧友梅等一起创办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与此同时,杨仲子又先后在北京大学文理学院、京师女子大学二部音乐系、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等校任钢琴教授。1922年在北京大学新创的音乐传习所教授钢琴,他哺育了众多的幼苗,可谓桃李满天下。1923年11月,杨仲子与甘文廉、李廷桢、冯莲舫、李廷贤、程光清、嘉祉、邢全立、赵年魁、全小贺、孟范泰、乔吉福、徐玉秀和连润启、潘振宗、王广福及萧友梅出席了一次用大提琴、中提琴、铜笛和鼓的西洋管弦乐队的演奏会。
来源:江苏省篆刻协会
此外,杨仲子还陆续撰写并翻译出《西洋音乐辞典》和《音乐教授法》等力作,这些都连续刊登在北京大学的《音乐杂志》上。
刘靖之教授在他的1998年出版的《中国音乐史论》中,把杨仲子列为五四时代的新音乐家之一,时人将他排入中国新音乐发展奠基时期(1919 -1937)的先驱者之一。而在钢琴方面,杨仲子无论是资历或成就,已被现代音乐同行列为五四时代的首席钢琴家了。
篆刻名家
在北京教学之余,他常与书画篆刻名家齐白石、陈师曾、姚茫父、徐悲鸿、张大千、王梦白、寿石工等雅集於中山公园水榭,论艺谈心,书画之外,尤醉心於篆刻,自二十年代起,四十年间,乐此不疲。
释文:中明略德 来源:崇真艺术网
在篆刻上,他另辟蹊径,专攻古玺,参以鼎彝文字,涉甲骨及碑碣,章法错落有致,颇得古玺之妙趣。他还是用甲骨文入印之开拓者之一。
徐悲鸿所用印章,多出自杨仲子之手,他说:“不妄平生幸事乃藏得仲子精品五十方,俱黄钟大吕之音,雄强高古之作。”
书札 来源:卓克拍卖网
杨仲子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创和具体教学工作,同时在学术研究和音乐创作领域也有涉及。他所提倡的改进国乐的主张,以及对民族音乐发展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复兴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童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