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缝补达人”三十年潜心“小针脚”

2018年01月23日 11:01:27 | 来源:引力播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当下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城市中却活跃着这样的人,他们如武林高手那般见招拆招,一针一线挑战残缺,将一件件破损衣物修补得“天衣无缝”,重获新生。昨天是苏州知名“织补达人”李建民学艺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间,他见证了络绎不绝的顾客对新衣复原时的喜悦,也看尽了顾客睹物思人时的眷恋。

引力播

  “大块头夫妻织补”二十年来风雨无阻

  闹市中的苏织“慢生活”

  在平江街道宫巷、颜家巷交界口,竖着一块不起眼的招牌,上面用红字清楚写着“大块头夫妻织补”。48岁的李建民和41岁的妻子居香妹坐在露天椅子上,外加一辆旧面包车,两大袋衣服,三四把椅子以及剪刀、绷圈、织补针,凑成了一个简易“织补班子”。别看位置不起眼,甚至都没有门面,但大块头夫妻的手艺不容小觑。一大早,就陆陆续续有不少生意上门。“李师傅,我衣服钩破了,帮我补一下。”“给我好了,什么时候要?”“不急,我周三下班过来拿。”秋冬两季是夫妻俩最忙的时候,老苏州们毛衣、毛裤穿破了都会来观前街找大块头夫妻来修。

  位于观前街的“大块头夫妻织补”摊风雨无阻,如今已走过二十个年头,但李建民学织补手艺已经三十年。当年,他跟着老上海洗衣店里的大师傅做学徒,出师后,他在玄妙观西角门摆摊,师傅就在不远处看着,不会了就去向师傅讨教,久而久之,一般衣物的破洞李建民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

  看似简单机械的穿针引线

  其实有着许多门道

  随着实践越来越多,李建民的手艺也原来越纯熟,慕名而来修补的顾客不胜枚举。“前几天我收到一个美国发来的包裹,是一件被虫蛀的毛衣,这是客户结婚时丈夫送的,她不忍心丢掉,可在国外修补了好多次,都不满意,就快递过来交托给了我”,李建民说,这件毛衣虽然时间久远,却价格不菲,但他收费从来不看衣物的价格,而是看破损面积、针织工艺和所用布料,最终他收费40元让这件毛衣重获新生,“老太太很开心,之前她在国外花了500元都没有修好”。

引力播

  昨天下午,接受采访时,李建民正在接待来自园区的老客户罗芬霞,罗女士高兴地指着一件刚刚修好的羽绒服告诉记者,儿子的衣服后背破损了一块,直接打补丁会很难看,李师傅巧妙地缝了个字母图案上去,与衣服浑然一体,她非常满意。

  破了洞的针织衫、划了条口子的卫衣、磨破边的包包、烫了洞的衬衫,李建民根据不同的面料以及衣服的针法纹路,有不同的织补方案。看似简单机械的穿针引线,里头有着许多门道。李建民说,为了保证织补的洞眼没有色差,在找不到匹配的线材时,就得到衣物领圈背后下手,类似于医学上的“植皮”。要是遇到有纹路的面料,修补后纹路必须保证自然过渡。“慢工出细活,我们赚的就是功夫钱!”李建民如是说。

  织补过后延续的不仅是一件衣服的生命力

  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温度

  摆摊二十载,李建民有个很深的体会,从前,人们向往光鲜的新衣服,却因为生活条件所迫,不得不把破旧的衣服一补再补。而现在人们衣食无忧,觉得直接买新衣服来得更加方便,补衣物也成了一件不是很“体面”的事。来他摊位的顾客大多是中老年人,不少人来修补也是出于“怀旧”情愫。李建民回忆,此前一位老人拿来一件十分破旧的毛衣。夫妻俩看了看,就劝老人重新买一件更实惠。老人摇摇头说,这件衣服是他老伴从国外带给儿子的,老伴过世后,儿子一直保存着这件毛衣,不知道补了多少次,留着就是为了一份念想。一件简单的衣服却藏着无限深情,与其说是一件衣服,不如说是一种睹物思人时的眷恋。李建民明白了,织补延续的不仅是一件衣服的生命力,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温度。

引力播

  闲暇时,李建民会将自己完成的难度系数比较高的“作品”照片存在手机里,闲来无事就翻出来看看,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但他无奈地告诉记者,21岁的孩子并不愿传承自己的手艺,学了几个月最终还是放弃了。学艺三十年,到头来没有传承过一个徒弟,李建民难掩内心的辛酸。

  (来源/引力播 编辑/季玉馨)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