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随风摇曳,颂歌声声回荡,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烛光祭活动今天(12月13日)晚上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举行,幸存者、国际友人和青年学生等数百人一起为死难者秉烛,寄托哀思。
烛光祭活动在一曲悠扬的《南京记忆》中开场,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的时光,84岁的幸存者刘民生回忆,1937年岁末,他四岁,原本三世同堂的幸福生活,随着侵华日军的到来,戛然而止:“1937年12月,我亲眼看到我的父亲在难民区被日军抓走杀死,我本人也被日本人用刺刀刺伤了右腿,我是经过苦难的人,我太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
40天惨无人道的屠杀,让整个南京城陷入了惶恐和无助,这时,德国人约翰·拉贝、约翰·马吉等20多位国际友人冒着生命危险,毅然留在南京,设立南京国际安全区,庇护了20多位中国人。
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日以继夜的为受伤的平民做手术,还用文字记录日军暴行,成为日后审判日军的重要证言,他的儿子小罗伯特·威尔逊说,历史过于伤痛,以至于父亲回美国后再未提起:“我的父亲出生于南京,1935年,他回到南京打算在这儿养育自己的家庭并在此定居,但是两年后,日本入侵南京,在父亲的书信和日记中记录到日军进入之前轰炸就已经开始,我的父亲很爱中国人民,因为这里是他的家。”
和平是世界永恒的通用语。尽管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但是这80年间,自发来到中国的日本民间团体越来越多,烛光祭的现场,60多位的日本友好使者统一着黑色服装,手捧烛台,为死难者默哀,日本神户南京心连心会团长宫内阳子来中国21次,收集资料,做了多本历史图谱,她说,不管过去多少年,真相都不能被扭曲:“日本人很多都不知道这段历史,会把图谱拿给更多的日本人看,将一些幸存者的故事讲述给日本人听。”
祭场的中央,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10岁小学生陆婧娢诵读“和平之信”,站在她身边的是88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这跨越80年的牵手,从那年乱世如麻,到如今的锦绣年华,不禁让人感慨和平的可贵。
坚持正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恰恰是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的核心与最终目标,小学生代表:“(学生一)我们要珍惜幸福的生活,为国家做贡献,我们要维护和平。(学生二)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不让他再次重演,要珍惜和平,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国家繁荣富强。”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查多 编辑/李国政)